大家觉得魏牌高山这个价格怎么样?28.58万元。说实话,我刚开始看到这个价格还真是有点吃惊。不是说价格贵不贵的问题,而是这个价格在当前这个激烈的赛道上,真的还能站得住脚吗?现在国内市场几乎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新能源厂商蜂拥而入,传统车企也不甘示弱,都在拼市场份额。你说,谁还能稳住脚步?
说到这个,我最近翻了下我的购车笔记。去年我明确告诉自己,必须得买带智驾的新能源车。当时市场还没这么乱,问界M9、理想L9、腾势D9、极氪009都在我考虑范围。最终我选择了梦想家——除了价格,最重要的还是它的空间和智驾感官体验。嗯,最后实测,梦想家的售价差不多在44万左右。
(这段先按下不表)
可是在我观察中,别墅区邻居家的小伙子买了辆比亚迪汉,24万搞定,续航又长,操控还挺顺。而我猜不到,他其实更看中保值率。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没细想过,百公里成本其实差不多在0.4元左右,新能源车用个五六年,折旧完还剩啥?说白了,这也是我犹豫不决的一个原因。
回到正题。魏牌高山这个价格,实际上还挺有意思的——它试图在这个价位段找个突破口,但竞争实在太激烈。比如说,同样价位的理想L8,配置上稍微低一点,但品牌认知更强,粉丝基础也大。再比如说,本田冠道、丰田汉兰达,虽然是燃油,但在家族用户中的认知非常牢固。你要说,17万、20万的SUV都能抢占市场,但到了28万这个价位,用户的选择范围变得很窄。
有人会说:哎,燃油车不好,不环保。可是大部分用户还是会考虑用车成本,维修方便,二手保值率。比如我听修理工讲,冬天,一辆燃油车启动时要比电动车划算得多。虽然贵,但修车和维修配件便宜,跑两年后还值钱得多。这一块,谁能忽略?
你觉得新能源车真能抗衡燃油车,能回本吗?我常摇头笑,比如底盘调校、悬架表现、噪音隔绝等细节,别告诉我,新能源车设计师不是在拼了命追求极致。尤其是在底盘构造上,不像传统车可以简单加料或调教,开发成本高的多。以极氪009为例,研发投入多达数亿,刷APP、OTA升级,走的都是科技感路线,但到底能不能打动普通用户,还是得看性价比。
这个赛道的局,我觉得,绝不仅仅是谁更快或者谁配置更高那么简单。车企在研发流程中,像极了全家吃火锅——供应链把控重要,油料供应、零配件品质、甚至贴标工艺,都在博弈中不断拉开差距。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虽然看似成本高,实际上保证了安全性能,成本块儿其实还挺够用的。反观其他厂商,有的太着急追技术,忽略了供应链的稳定和成本控控。
说实话,也不是所有车厂都能打出个性牌。有些品牌,像是长城、吉利,做的还算稳。就像我朋友说:靠性价比和用户粘性在走,干嘛非得拼配置多牛?但这个策略到后头,市场飙升时,没人会记得你便宜,有的反而会说:最终还是得看品牌影响力和服务体系。
回到魏牌高山,现在这个定价,其实我更在意的是它的实际体验。配置够用吗?操控感得咋样?售后服务是否靠谱?这些才是在实操中我最关心的点。我们能不能用手中的体验来验证它的价值?
这两天还遇到一件事,车贩子跟我打趣:你买我的车,飙的时候,你就知道它值多少钱了。我心想,这话倒也不假。买车还得看生活圈,26万的车,百公里油耗3升,8块钱一升,一个月跑1000公里,油费光算也要240块。换算成年费,差不多3000多。如果掉个头,二手市场值不值钱,得看车修的好不好,保值率还能保持在哪个区间。
结果我发现,真正挑车,不光靠数字,还得感受。比如说,邻居那位做广告的朋友,说:买车,别只看配置,要试坐试开。我没多想,就记在心里。这种底层的小细节,才是能落到地上的。
你说,未来这个赛道会变成什么样?新能源会彻底取代燃油吗?还是大家都在跑夹赛中等待奇迹出现?我还是挺想知道。相信市场终究会给出答案。或者更实际点——下一次我该不该再试试那辆WAH牌的高山?这事儿,也许还得等,毕竟选择,永远都在你的手中。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