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手机的华为凭什么逆袭车市?那些曾嘲笑它的对手,如今为何纷纷“真香”?

这几年车市里出现了件大事,让不少人都目瞪口呆,甚至有点“不情愿”地接受了一个事实:那个做手机的华为,现在居然已经成了车企无法回避的存在。要是时间倒退几年,你跟那些传统车厂的高层讨论“汽车要交给华为整合”,估计对方会当场给你一句“咋整呢?我们造车的听它一个做手机的?”可短短几年的时间,这情景就彻底翻了个面儿。

做手机的华为凭什么逆袭车市?那些曾嘲笑它的对手,如今为何纷纷“真香”?-有驾

2021年,华为提出了个叫“HI模式”的汽车合作计划,跟长安、北汽这样的国产车企牵了手,开始正式入局造车行业。当时的市场对这事儿挺冷淡的,不少人嘀咕“华为是不是闲着没事干呀,跑车圈凑啥热闹”,那会儿大家更多还是把华为当成一个手机厂家看待。尤其是业内的一些声音,直接指出来,说华为干预车企设计有点跨界,不太专业。

可谁也没想到,仅仅一年后,2022年发布的问界M5一下子让人们刮目相看。整车设计,说真的,拿高分没啥问题,但最重要的是那套鸿蒙车机系统,真是好用得不讲道理,甚至不少车主感慨,“这比华为手机还要方便”。市场反应也挺直接的,三个月卖了三万台。这时候呢,行业开始不淡定了:做车不稀奇,但怎么连软件体验都做得这么顺手,一不小心就跟车厂当家产品的系统体验拉开了这么大差距?

做手机的华为凭什么逆袭车市?那些曾嘲笑它的对手,如今为何纷纷“真香”?-有驾

再到2023年,问界M7和M9两款车更是成为市场的明星产品,2万+台的月销量一抓一大把,售价三十多万的车型也俘获了一帮铁粉。关键是,那套智能车机系统还在迭代进化当中。有用户说,每次开车都觉得像是多了个特别贴心的副驾驶,不光能读你的心思,还能妥妥地施展“看家本领”——开车过程中,播歌、导航、调空调,甚至直接让车自己在城市道路上开,这些都不在话下,没地图都能顺畅自如。

咋回事呢?这是一场技术和生态的双重胜利。大家后来才发现,华为手里有关键的筹码——从激光雷达到计算平台,再到操作系统,真的是贯穿了智能汽车生态链条的每个细节。说直白点,想甩开华为,车厂基本上无路可走了。

做手机的华为凭什么逆袭车市?那些曾嘲笑它的对手,如今为何纷纷“真香”?-有驾

到了这一步,华为却还不造“整车”,而是干起了“赋能者”的活儿。2024年推出的“鸿蒙智行”就是一个分水岭,策略一下子说透了:车我不造了,我就负责软件、平台这块,至于车壳子啊、底盘啊那些零件的事,你车厂自己看着办。原本还在说“不合作就淘汰”是笑话的车企高管们,如今一个个成了合作者,话锋都变了,语气还透着几分无奈——“市场竞争激烈,跟不上趋势的话,我们还能有其他选择?”

然后你要再瞧,今年怎么着?连奇瑞都跟着投诚了,跟华为签了合作协议,干脆直接公开宣布,以后咱家的座舱系统,就用华为家的鸿蒙,自己不折腾了。而华为的零售网络更是把这盘生意做到了最大化,600多家门店,哪怕三四线城市都能跑去逛逛问界。而那些没跟上的车厂,比如一直走高冷路线的特斯拉,也不得不被迫模仿,比如学着鸿蒙搞线上升级操作什么的,算是给了市场一个“妥协”的姿态吧。

做手机的华为凭什么逆袭车市?那些曾嘲笑它的对手,如今为何纷纷“真香”?-有驾

这股洪流是怎么刮起来的呢?我琢磨着,其实就是抓住了“用户体验”这根命脉。过去,用户买车更注重动力、外观之类,但随着生活方式变迁,体验感变得越来越重要。方向盘前那块屏幕相当于车主和车的对话窗口,这东西用着流不流畅,内容是不是让人顺手,不光关系舒适感,还直接影响行车安全。这也是为什么,连小米这样的科技企业都最终决定暂停自己造的UI,直接找华为合作,哪怕它们之前可是死嗑到底的竞争对手。

说到这儿,有人肯定要问,此时的华为算赢了吗?胜不胜,其实还没办法下,但摆在眼前的第一批成绩单——2025年鸿蒙座舱市场份额直逼半壁江山,这说明华为起码跑在了前头。但赢的不是说它技术多牛,硬件多强,而是它让车厂和用户都省心了。车厂拿出一个差不多合适的车壳交给它,用户开上车发现自己啥都不用学,这些你用习惯了的华为系统全贴在生活习惯上。你说,这事儿,哪个车企抢得过?

做手机的华为凭什么逆袭车市?那些曾嘲笑它的对手,如今为何纷纷“真香”?-有驾

聊回到我们自己,这事的价值是什么呢?其实它不光在汽车行业引发了震动,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个人觉得挺耐人寻味的。那就是,在今天这种大变局的商业环境里,最重要的竞争力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单打独斗拼硬件,而是生态效应,是用软硬全时代的视角,去布局一整套服务和体验。也许,再过几年,市场还能看到更多这样“意外”的跨界赢家,你期待吗?我反正挺期待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