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1点,刘先生盯着手机屏幕上的维权群消息,眉头越皱越紧。
群里300多位小米SU7 Ultra准车主,正激烈讨论着同一件事——他们花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前舱盖,可能只是一块“带孔的塑料板”。
有人甩出一段视频:一位车主拆开前舱盖,露出内部结构,和普通版几乎毫无差别。
这一切始于一场“复刻赛车梦”。
小米汽车曾高调宣传,SU7 Ultra的碳纤维前舱盖完全复刻赛道原型车,拥有双风道设计,能提升空气动力、辅助刹车散热。
雷军甚至在直播中强调:“我们不是只改外观,内部结构也全改了。 ”
但交付后,车主们发现,所谓的“风道”既没有导流功能,散热效果也微乎其微。
有博主用鼓风机对着开孔猛吹,盖在上方的纸巾纹丝不动。
更让车主愤怒的是小米的补偿方案。
官方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提出赠送2万积分(约2000元),或允许未交付订单改配普通机盖。
但改配需要重新排队30-40周,相当于再等大半年。
“花4万多买个装饰件,补偿只给2000块,这是在打发乞丐吗? ”一位车主在群里怒吼。
争议焦点,全在那两个拳头大小的孔上。
小米声称这是“双风道空气动力学设计”,但车主实测发现,孔洞下方既没有导流结构,也没有连通刹车系统。
“就像在木板上挖个洞,然后告诉你这是空调出风口。 ”一位汽车工程师犀利评价。
更讽刺的是,普通版车主仅需花几百元改装,就能在铝制机盖上打出同款孔洞。
维权群里的情绪逐渐失控。
有人晒出订单截图,要求小米全额退款;有人提议集体起诉;还有人翻出雷军早年“和用户交朋友”的演讲视频,配上字幕:“朋友的钱最好骗? ”
一位车主直言:“我们花高价选装,要的是技术溢价,不是智商税。 ”
小米的回应被指“避重就轻”。
官方声明中,将功能缩水归因于“表达不清晰”,却未解释为何实物与宣传视频差距巨大。
有业内人士爆料,赛道原型车的碳纤维机盖确实有完整风道结构,但量产版可能因成本或工艺问题被阉割。
“这不叫表达失误,这叫货不对板。 ”一位资深车评人公开批评。
律师圈也炸开了锅。
多位法律界人士指出,若证实宣传功能无法实现,车主可主张“退一赔三”。
北京某律所律师算了一笔账:按4.2万元选装费计算,单位赔偿额最高可达16.8万元。
但小米早有防备——购车合同里藏着“最终解释权归厂商”的条款,这将成为维权最大障碍。
更微妙的,是雷军的沉默。
这位以“亲民”形象著称的CEO,近期突然取消公开行程,只在微博感慨“这是创业最艰难的时刻”。
有网友扒出他三个月前的采访视频,画面里他抚摸着SU7 Ultra前舱盖,信誓旦旦地说:“每一个孔洞都有实际作用。 ”
如今这条视频的弹幕区,已被“孔夫子”“雷风洞”等嘲讽词汇刷屏。
事件甚至波及到汽车改装圈。
某改装店老板蹭热点推出“小米同款挖孔服务”,标价888元,广告语写着:“省下4万块,效果一模一样! ”
抖音上,用电钻给五菱宏光机盖打孔的恶搞视频,点赞量突破百万。
这些黑色幽默,反而让维权车主更觉心酸。
小米汽车面临的,不仅是赔偿问题。
其主打的“用户共创”模式遭到反噬——当初有多少人冲着“复刻赛道黑科技”下单,现在就有多少人感觉被情怀绑架。
一位提前锁单的数码博主痛心疾首:“我们支持国货,但不想当韭菜。 ”
这句话被制成表情包,在车友群疯传。
更值得玩味的,是行业内的暗流涌动。
某新势力品牌高管“手滑”点赞维权微博,随后又火速取消;传统车企的营销群流出“小米翻车案例学习会”的通知截图。
一位不愿具名的供应商透露:“用碳纤维做装饰件不算秘密,但把装饰件当功能件宣传,小米玩过头了。 ”
截至发稿前,维权群人数已突破400人。
有人在深夜上传一张照片:他的SU7 Ultra安静地停在车库里,前舱盖的两个孔洞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像一双嘲讽的眼睛。
配文写道:“4.2万买了个寂寞,不如给老婆买包。 ”
这条朋友圈收获了83个“哭笑不得”的表情,和17条“兄弟挺住”的评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