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不仅是运输工具,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它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社会的不断变化。以前,有一句顺口溜在民间流传得很广:“当年司机的待遇,给个县长都不换。”这句话说明,那时候卡车司机的地位和待遇非常高。在那个年代,开货车不仅能拿工资,还能在运输过程中额外获得一些好处,不管是通过正当渠道还是其他方式,总能有点“额外收获”。
在计划经济时期,汽车可是非常稀罕的宝贝,价格昂贵,一般人根本买不起。那时候,连一个人民公社都可能只有一辆车,更别提生产大队或者小队了,根本轮不到它们分到车。市面上的卡车品牌很多,像南京嘎斯、武汉嘎斯、解放、济南大黄河(还有一些模仿黄河的龙江)、北京130、上海130、北京吉普,还有从苏联引进的嘎斯69等等。
最早的时候,大家开的主要是嘎斯51这种老式车,后来老解放也慢慢用上了。再往后,各种车型越来越多,比如黄河、解放141、东风140、东风20、南京嘎斯、嘎斯69(就是那种小吉普)、上海交通、太拖拉,还有日野自卸车、摩洛哥车等等。说实话,那时候的大卡车,跟现在这些现代化的运输车比起来,不管是质量还是开车的舒适度,都有很大差距。但那时候的日子,也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回忆。能开各种各样的车,当时已经是很不错的体验了。
解放CA10这款车有个特别好的地方,就是乘客的安全感很强,这一点现在的解放车可能还比不上。不过它也有不足,比如驾驶时看外面的视线不太好。相比之下,解放141的视野要清晰得多。另外,解放CA10没有同步器,换低档位时要踩两次离合,还得加一脚油门才行。
2、解放141,这是一款载重五吨的卡车,采用的是头车加挂车的形式。当年它没有助力转向,全靠手动操作。驾驶这么重的车,司机的手会累得特别疼。断半轴、传动轴,甚至差速器的问题,在那个年代很常见。那时候修车可真是真正的修理,传动轴断了都能焊起来修好。解放141的驾驶室空间很大,外观也很不错,配备了六档变速箱,虽然一档开起来慢,但力量很足。不过它也有缺点,安装了柴油发动机后,半轴的承受能力下降了。在地面松软或坡度较大的地方起步时,司机必须格外小心,否则会听到清脆的断裂声。
以前没有防冻液,冬天晚上得把车里的水放干净。第二天早上开车前,得先加热水预热,还得用摇把手动启动发动机。有时候摇车不注意,发动机反转会把摇把甩回来,经常有人因此打掉门牙或伤到胳膊。
东风EQ140在声音、视野、速度和操控上,当年的表现很出色。实际上,东风140是由一汽设计,再由二汽制造的。这系列包括了140货车、25Y(240)、35Y(250)越野车。刚开始生产时,它被称为解放140载货车,因此一汽后来的新载货车就叫解放141载货车了。
黄河JN150,这辆车其实是仿照东欧捷克斯洛伐克的车型设计的。那时候的黄河车用的是6130发动机,这个发动机原本是船用柴油机,后来改装成了汽车发动机,所以发动机特别大。在泥泞的路上开车,方向盘特别沉,力气小的连站着都转不动。现在想想,当时开车虽然看着挺威风,但其实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不过现在汽车条件好多了。
五十铃TD72在各个油田里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款车动力十足,密封性能也很出色。尽管行驶时有点颠簸,但如果一直硬坐着会很不舒服。在车尾放一块钢板铺平,坐起来就会舒服很多。除了有一次皮带断裂外,基本上没出过其他问题,这对长途运输来说非常重要。
那些进口来的车子有个特别明显的特征,就是全部都装了收音机。要知道,在那时候,只有小轿车才会有这样的设备。这些进口车的载重能力也特别强,就算多装一些货,跑起来还是轻松自如。它们的通风性能也很好,视野也很开阔,尤其是冬天,暖风效果特别好,起步也快。在那时候的路况下,超车非常容易。换挡操作也相对简单,减速时不需要复杂的操作,而且方向盘有助力,驾驶起来更加方便。总的来说,当时东欧的车在技术上比国产车有很多优势。当然,那时候司机们并不太在意油耗的问题。
6、卡玛斯重型卡车是苏联卡玛汽车从1969年开始制造的。卡玛斯的性能不如依发,依发又不如日野。最早的卡玛斯卡车是在60年代从法国进口的重型卡车,到了80年代还在使用。卡玛斯的故障率较高,而日本的重型卡车在口碑上表现不错,不过到了90年代,日本重型卡车的数量越来越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