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格栅为何在新能源车中失效?宝马、劳斯莱斯的设计思路被挑战!

你是否发现,如今的汽车“脸”变得越来越有个性——有的像豪华游艇般高调夺目,有的又精致简约到看不到“鼻孔”。曾几何时,所有汽车前脸上那标志性的进气格栅(俗称汽车“鼻子”)都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老派的劳斯莱斯“帕特农神庙”式的古典优雅,还是宝马标志性的“双肾”,都让人过目不忘。但时至今日,这个看似简单的部件已难觅踪迹,甚至在一些新能源汽车上“消失”了。昔日不可或缺的格栅为何从功能性转型为装饰性,最后竟渐渐隐身?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技变迁,是创新还是退步?

经典格栅为何在新能源车中失效?宝马、劳斯莱斯的设计思路被挑战!-有驾

曾几何时,进气格栅是汽车设计中的“主角”。燃油发动机效率仅为30%左右,意味着绝大多数能量会转化为热量,这让车辆散热成为首要难题。格栅应运而生,它最初的使命可不是为了好而是为了“降温”。它配合冷却液和散热器,通过风冷和水冷双重方式为“过热”的发动机降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我们熟悉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汽车厂商绞尽脑汁在格栅设计上动脑筋,可谓“千格千面”。劳斯莱斯的大气牌坊造型,宝马的经典双肾,小到微型车,大到豪车,所有车头的设计核心几乎都是围绕格栅展开。

随着技术的进步,事情似乎在渐渐改变。你有没有发现,如今的纯电动车再也看不到经典的“双肾”格栅,取而代之的是光滑的全封闭设计?难道格栅登场百年后,真的要完成“历史使命”,彻底退出舞台了吗?答案可能比你想得更复杂,但此刻我们先卖个关子。

经典格栅为何在新能源车中失效?宝马、劳斯莱斯的设计思路被挑战!-有驾

对于格栅的角色转变,换个角度来似乎革命性的技术进步才是幕后推手。燃油车需要大量散热,出车头“开孔”是为了解决实在的技术问题。而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效率可以高达90%,带来的余热微乎其微,车头大面积开孔不仅显得多余,还会推高风噪和空气阻力,浪费能源。因此,我们看到,特斯拉、蔚来、小鹏等许多电动车大厂,已经一去不复返地摒弃了传统的大格栅设计,一副清爽“无鼻子”外观成为潮流。

这种设计并非没有争议。有些人认为,取消大格栅的做法削弱了汽车前脸的辨识度,丢掉了品牌之于美学上的标志性元素。像宝马这样坚持传统设计的车企,依旧坚守大格栅的视觉符号,虽然只是装饰,但格栅依然存在,包含设计师对汽车美学的思考。而消费者的喜好其实各有千秋,有人偏爱极简风,有人终究难舍“大鼻子”。到底是功能的重要性消退,还是科技解放了设计师的想象力?这场争论仍然没有一个定论。

经典格栅为何在新能源车中失效?宝马、劳斯莱斯的设计思路被挑战!-有驾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流行,我们见证了格栅的“退化”,甚至消失。这并不是消失的终点,而是新的矛盾的开始。否则为何我们依然看到许多新能源车型装饰性地设计“假格栅”?比如那些硕大的装饰板,看似具有传统车的“威严”,却根本没有真正的进气功能。厂商的解释是,这么设计可以降低风阻,让整车看起来更高级和现代化。消费者真的买账吗?一些老车迷评论:“这种设计就像在抽象派画框里强画上一个老式水龙头,不伦不类。”也有人对厂商这种满足用户“视觉需求”的策略提出疑问:“你到底是技术至上还是审美至上?”

这种看似平息的设计趋势,实际上暗藏危机。有些品牌设计“假格栅”只追求外观,让用户难以真正懂得车辆的科技含量;也有消费者因为习惯了格栅的存在,对“光滑无孔”的车头表示抗拒,甚至怀疑这是否影响耐用性和实用性。功能和美学的矛盾,技术创新与传统风格之间的对立,似乎让汽车界陷入了难以调和的纷争。

经典格栅为何在新能源车中失效?宝马、劳斯莱斯的设计思路被挑战!-有驾

就在我们以为新风潮可能带来某种偃旗息鼓的结局时,事情却发生了出乎意料的转变。一些传统车企开始在新能源车型上返璞归真,重新设计具有经典元素的新型格栅,同时保留现代化的科技感。这不仅是为了向品牌经典致敬,也是为了赢得那些对老款车型有情结的消费者。宝马甚至试图通过智能电动“格栅”推出带加热功能的去冰型前脸,进一步融入智能科技。特斯拉则另辟蹊径,引入可以动态显示图像或信息的面板作为高科技替代品,直接放弃传统格栅结构。因此,格栅虽然形式在改变,但它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找到了新的变身路线。

这些改变自然而然也激化了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有人指责车企过度依赖这种视觉元素,忽略了核心技术;也有人大声疾呼,现在的车设计太“无趣”,审美变得千篇一律。格栅能否在新时代重新挑起大梁?设计美学和实用角度之间的撕裂产生了巨大的火花,这场争论一度进入高潮。

经典格栅为何在新能源车中失效?宝马、劳斯莱斯的设计思路被挑战!-有驾

看似格栅已是“一退为进”,重新回归消费者的视野,但事情并没有就此尘埃落定。事实上,许多新阻碍正悄然袭来。不少新车在标榜无格栅设计时,却面临中国消费者与传统审美情结之间的误解。一些买家认为这样的设计缺乏质感与运动感,并不符合他们对“高级”汽车的期待。品牌设计的调整可能无法挽回他们的“初恋”,甚至有消费者干脆转向坚持经典格栅设计的非新能源汽车,形成另一种“消费抵制”。

另纯电动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格栅看似只是一块车头面板,却被赋予了区分品牌形象的重要功能。大量车企不断尝试所谓独特的车头设计,但这反而让市场上的车型呈现出一种千车一面的问题。消费者很难仅通过车头辨认出车辆的品牌,人们开始担忧:传统燃油车时代那种令人一眼难忘的设计符号是否也会随之消失?

经典格栅为何在新能源车中失效?宝马、劳斯莱斯的设计思路被挑战!-有驾

此时,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市场呼吁创新,但消费者对传统有深深眷恋;品牌争相在外观设计中寻求突破,却又绕不开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合理化的必要性。进气格栅,到底能否兼顾美学和实际功能的平衡?它的下一步,又会走向何方?

说到这,您是否觉得格栅的“整容史”像极了一个人的人生故事?从年轻时用勤奋证明自己,到年老时努力保持颜值和风采,前途总在变,身份却无法轻易更改。进气格栅看似渐渐被行业“边缘化”,却仍旧暗自努力地寻找新的定位和生路——从功能到装饰,它一路调整适应科技发展和人们审美的变化。有人说这些精美的新能源车贴合时代潮流,极简设计就是未来;也有人说,传统格栅的消失让汽车设计丧失魂魄,像失去身份标志,无法再让人一眼爱上。没有人完全正确或者错误,因为市场正在变化,而这种变化反映的,是行业、科技与消费者共同的博弈。于是我们不由得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汽车设计完全抹去了所有“传统一环”,我们还能不能从街头的车流中辨认出每一个品牌的独特魅力?

你觉得汽车的“鼻子”该保留吗?在新能源车的浪潮下,格栅从功能性的“降温队长”变成了奇形怪状的设计语言,甚至在一些车型中彻底消失。是技术的进步让汽车“去鼻化”成为趋势?还是消费审美最终埋葬了这一百年的机械魅力?你支持什么样的汽车前脸?清爽派还是传统派?欢迎在评论区开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