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程式狂欢下的“遮羞布”争议
“长城汽车打死也不做增程!”——2025年4月21日,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在魏牌高山MPV预售会上的一句宣言,像一颗深水炸弹,引爆了汽车圈的舆论场。一边是增程式车型销量暴涨(2024年销量116.7万辆,同比增长78.7%),理想、问界等新势力赚得盆满钵满;另一边却是传统车企长城高举“技术洁癖”大旗,直指增程式是“退步的技术”。
这场争议的核心,实则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短期市场红利与技术长期主义,究竟谁在裸泳?
增程式看似完美解决了续航焦虑,但技术短板早已暴露:中高速场景下,“燃油→发电→电驱”的两次能量转换,效率损失高达20%;亏电状态下动力响应迟滞、噪音振动加剧,用户体验“断崖式降级”。就连欧盟也在计划将增程式踢出新能源补贴名单,而长城Hi4混联系统通过直驱模式缩短三分之二能量传递路径,效率提升13%-20%。当“能用”与“好用”的界限被模糊,长城的选择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行业的浮躁与功利。
二、Hi4技术:一场对“低效内卷”的降维打击
长城为何敢如此硬气?答案藏在Hi4混联系统的技术细节里。
物理定律不骗人:增程式在高速场景下的能耗悖论,本质是热力学定律的硬约束。而Hi4通过智能切换动力模式,在高速直驱时直接调用发动机动力,避免能量“弯弯绕绕”。实测数据显示,Hi4系统WLTC综合油耗仅0.97L/100km,较增程式低15%-20%。
场景覆盖的“全能选手”:34.7%的用户里程处于发动机高效直驱区间,Hi4通过9种模式智能切换,实现全速域能效最优。对比增程式单一串联模式,综合效率提升23%,堪称“既要省油又要动力”的六边形战士。
技术护城河有多深? 第二代Hi4系统搭载热效率41.5%的1.5L混动发动机,独创后电桥智能脱开技术,高速能耗再降10%。这种技术纵深,让长城有底气喊出“不做过渡方案的奴隶”。
三、市场向左,技术向右:长城的“反共识”赌局
在同行疯狂涌入增程式赛道时,长城的“逆行”更像一场豪赌。
赌的是用户终将觉醒:早期消费者为“冰箱彩电大沙发”支付溢价,但2025年用户投诉数据显示,36%的增程车主开始关注亏电动力衰减、智驾稳定性等核心痛点。而Hi4性能版以“全系四驱+城市NOA”杀入11万元区间,直击家庭用户刚需。
赌的是政策风向转变:中国“双积分”政策调整在即,欧盟碳排放法规严控增程式高速能耗。长城提前卡位混动赛道,氢能轿车与215GWh电池产能布局更瞄准碳中和终极战场。
赌的更是产业规律:罗兰贝格预测,2030年增程式将与插混平分市场,但核心战场终将回归效率与体验。正如魏建军办公室悬挂的“每天进步一点点”,长城的逻辑是——用户体验的质变,源于技术迭代中“1%效率提升需数亿投入”的笨功夫。
四、行业启示录:狂欢背后,谁在定义未来?
长城的坚守撕开了行业隐秘的伤疤:
技术空心化危机:增程式低门槛特性,让新势力快速收割市场,却也导致研发投入向“表面功夫”倾斜。某车企高管直言:“增程式是旧时代的底裤,而非新时代的战袍”。
用户教育的悖论:市场用销量投票,但用户未必知道“最优解”。理想L7单月交付破8万辆,问界M7七成订单为增程版,但用户是否意识到这些车型在极端场景下的短板?
中国汽车的终极命题:欧洲车企死磕48V轻混,日本押注氢能,而中国市场的多元试错本应孕育更多可能性。长城的选择证明:真正的创新不是迎合市场的短期狂欢,而是定义未来的长期博弈。
五、结语:非共识的价值
当慕尼黑车展上的德国工程师惊叹于中国技术路线的分化,长城的“偏执”恰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珍贵样本。它提醒我们:在参数内卷、营销噱头横行的时代,汽车的本质竞争,终将回归物理定律与用户体验的终极校验。
增程式或许仍是特定场景的“最优解”,但绝非终极答案。而长城用Hi4技术写下的注脚是:选择困难的路,才能走出护城河;拒绝“躺赚”的诱惑,才能赢得未来的战争。 这场“打死也不做增程”的倔强,或许正是中国汽车从跟随者向定义者跃迁的关键密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