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被一条“数学题”刷屏了!
某博主爆料,问界4月成交均价高达43.09万元,而此前博主舒畅统计的均价仅为32.2万元,两者相差近11万!
问题出在哪儿?
原来,厂家用的是销售额除以销量的“实打实”算法,而舒畅则是把问界4款车型的价格简单相加再除以4,相当于“理论均价”。
这就像你买了10杯奶茶,有8杯是15元的,2杯是30元的,实际均价应该是(15×8 + 30×2)÷10 = 18元,而不是(15 + 30)÷2 = 22.5元。
显然,前者更贴近真实消费情况。
这事儿乍看是“数学问题”,细品却是“态度问题”。
先说结论:用销售额除以销量,才是对消费者和市场最基本的尊重。
首先,车企的均价本就是商业机密,公开数据需要严谨。
舒畅的算法看似公平,实则漏洞百出——不同车型的销量占比天差地别。
比如问界M9顶配能卖到55万,但实际走量的可能是35万的中配车型,简单把高低配价格平均,就像把姚明和郭敬明的身高平均后宣称“中国男性平均身高1米9”一样离谱。
其次,这种“理论均价”容易误导公众。
有网友调侃:“按这算法,劳斯莱斯和五菱宏光均价也能算个500万?”
实际上,问界4月主销车型M8的封顶价才44.98万,而M5、M7等车型价格更低,但不同配置的实际销量权重却被“平均”二字抹平了。
这就像考试算总分,你语文考90分、数学考60分,老师非说你“平均分75”,却不说你偏科严重——数据是客观的,但解读方式可以很主观。
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博主为了流量刻意制造“反差”。
比如这次争议中,有网友翻出舒畅过往言论,发现他多次用类似手法对比车企数据,并且被指缺乏专业性。
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太需要一双“火眼金睛”——下次看到“惊爆均价”,先问一句:“这数到底怎么算的?”
这场“均价之争”看似数字游戏,本质上却是信息透明度较量。
车企用真金白银销售额说话, 博主用理论模型推导, 谁更可信?
答案不言而喻。
作为消费者,我们要的不只是热闹,更是门道。
下次看到类似争议,不妨多问一句为什么, 少信一点标题党。
毕竟, 数据不会说谎, 但解读数据的人可能带着滤镜。
你觉得均价到底该怎么算?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如果认同销售额÷销量更科学,请点个赞让我看到!
也欢迎转发给身边爱车朋友,一起撕开数据伪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