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地大,新能源车圈的那些“电池大混战”,到底是个什么逻辑?这事儿还真有点像打麻将,各家车企明明说要精简出牌,结果有个选手偏偏玩起了“多线操作”。这选手就是智己,新一代 LS6 上市,直接把电池供应商搞出三家阵仗——正力能源、中创新航,还有宁德时代,一个都不能少,你说稀奇不稀奇?
先别急着给智己贴标签,这种操作到底疯不疯?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咱们还是先暂停“站队思维”,来一出悬疑解谜,看看智己这波看似逆流的三线布局,到底是与众不同的高招,还是徒增烦恼的鸡肋。
说起来很有趣,业界不是都很嚷嚷着“精简 SKU(也就是品种规格)”?搞得好像谁家电池选多了,就在等着遭“售后地狱”降临。毕竟,电池在一台车的成本里能杀掉小半壁江山,有的说能占到 40%,这不是小数目。而且一旦出问题,都是技术流派、采购风险、剩余价值这些堆积如山的问题。明明搞简单点大家都轻松,结果智己给我笔直走了多线,敢吃螃蟹。
可是你品,你细品,这策略其实没那么一根筋,也不是随心所欲乱来的。例如,入门版 LS6 用的是正力能源的电池,定位很明显,目的是砍低门槛,让更多人轻松入场。再往上走,中配选中创新航,顶配直接“上宁德”,堆出极限性能,价格和能量全往天上飙。9 个 SKU,光电池类型就能数出五种。说巧不巧,这跟点菜似的,你想啥口味都能挑到。
这事到底值不值,有啥坑?先别着急说瓜,好处是一目了然:多家供应商亮相,一方面议价能力确实能拉满,毕竟谁不想省点钱。再者,压低部分车型成本,顶配给足性能,性价比直接拉升到天花板。像 Pro 和 Max 那两位兄弟,磷酸铁锂电池压一波成本,谁还抱怨买不起?顶配三元锂电池,直接把性能提升到爆表。对智己来说,采购一多成本摊下去,每台车卖的比别人更划算。说白了,谁不喜欢便宜又能选的东西?
但好处背后永远藏着副作用。这玩意儿也不是开挂,无敌到没有代价。最明显的,就是售后的“精神压力”。不同电芯体系,日后的模式维护、残值管控,操作起来麻烦不断。一台 76kWh 电池,受众得在宁德和中创新航间选来选去,到底选谁?怕不是买车像做选择题,选错又怕后悔。不是吹,这真是让有选择困难症的人头皮发麻,谁还敢随便下单?
可是智己的算盘其实没算错。你瞅瞅销售数据,上市 27 分钟,大定用户破万。数据不是嘴皮子功夫,市场是真的给面儿了。更离谱的是那么大块头的电池,103kWh 宁德三元锂电池,价格压到 22.99 万元,说实话干得很漂亮。450km 的纯电续航,综合能跑 1500km,这续航直接把“增程还是纯电”这个古早话题搅成了一锅烩——你说选纯电吧,增程出现了,选增程吧,纯电也不落下,欲罢不能。
话说回来,智己的多线布局并不是拍脑袋瞎来的。他们的背后,可是扎扎实实的上海汽车集团,技术储备和成本控管都掌握得死死的。从 LS6 创立之初,品牌就靠“高配低价”出圈。老款 LS6 各种高端配置(激光雷达、英伟达 Orin-X 芯片、四轮转向什么的),全系标配,价格照样不到 22 万。放到你们朋友圈里聊聊,这妥妥性价比王者。奔驰 S 级上还得加钱买的转向系统,30 万以内都难觅踪影,LS6全系就给你,诚不欺我。
新 LS6 把“高配低价”玩得更溜了。但手法变了,从死磕技术怪,到务实派发力。你看他家新款直接划分五个价格梯队:Pro、Max、Pro Max、Max+、Ultra,价格从 19.79 万到 26.99 万,想选啥随你心。不像小米、理想那种推爆款,搞单一配置,让你没得选。智己可一点都不怕你挑花眼,反正你总能找到适合你的组合。
兄弟之间差价都算得明明白白,像 LS6 Pro 和 Max 就差 1.2 万。可 Max 部署后轮转向、激光雷达、前排按摩、氛围灯,副驾还能升级零重力座椅。更便宜的型号拉低入门门槛,而贵点的就把舒适体验、智能驾驶全给你堆满。实在不行就搞选装,顶配 Ultra 能加价 1.28 万上 Thor 芯片、520 线激光雷达。市场看着价格带慢慢扩张,配置分层越来越清晰,咱们这些用户反而容易挑到想要的配置。不同家庭有不同需求,你家第二辆车要求舒适性强,Max比Pro只贵点,但功能多不少;要极致体验,预算足,再上顶配也不心疼。
其实,这一波的调整,也代表着新 LS6 明确转型:对标家庭用户。过去一直和 Model Y 死磕,拼的是性能和智能,谁快谁强谁更能装。现在,新 LS6 不再盯着同业抢饭碗,而是立志做家庭刚需基础款。功能不再全是炫技,而是真正用在关键场景上,比如说前后冷暖箱、副驾 15.6 英寸娱乐屏这些玩意儿,家庭出行更有实用价值,谁都能感受到体验升级。
续航这块,智己下了大功夫。新 LS6 首发“恒星”超级增程系统,纯电续航最高 450km,行业标杆不虚报。智己的调研也很扎实,92% 的新能源车主每周通勤 333km,“春节回家”也不怕,满油满电综合 1502km,你从上海能一路开到内蒙古,绝对不怕掉电焦虑。补能更是狠,实地测出 15 分钟补能 310km,这速度直逼特斯拉,在家充都乐呵。
这样一套组合下来,新 LS6 看似没啥花活,其实内核满满的“行业聪明劲”。他没随波逐流地去堆料,更没有陷入同业内卷,而是站在消费者视角,真诚地问你:“你到底用车是为了什么?”这才是销量破万的内核所在。技术惠民,用户买单,市场也就不再是“都市青年”的专属剧场了。
说到行业技术,这几年增程赛道越来越热闹。20 多万价位,大电池加上 800V 高压系统,智己 LS6 成了差异化先锋。之前市场里的增程车,纯电续航普遍只有 200km,算不上远方的路伴。现在,头部玩家像小鹏 X9 增程版,也做到 450km 纯电,综合 1500km,升级之快令人咋舌。小米的“昆仑”也蠢蠢欲动,八九不离十,纯电续航会冲到 400+,高压系统也妥妥到位。电池、快充技术其实没隔绝增程与纯电的差距,反而推动了同质化竞争,谁也不再只看单一动力。
广汽集团的那个坦白更是敲醒行业:“以为增程是临时过渡,结果错失了爆发机会”,到底谁能笑到最后,只看谁能准确消解用户的犹豫和焦虑。增程车型突然爆发,每个厂商都得回答一个问题:“怎么做出花样,下一代增程到底啥样?”现在来看,基本分成两派:硬件流和算法流。硬件派扎根纯电底盘,直接往上堆大电池,优化增程的各种短板。你要是开得太远,增程亏电油耗、大功率响应都跟油车没法比,噪音还多。老百姓都知道“满电一条龙,亏电一条虫”,这话不是谣言,是真理。2024 数据也明说,增程车主开的 65% 都是纯电模式,能不烧油就不烧油。
所以,像智己“恒星”增程技术,广汽星源、还有小鹏鲲鹏超级电动,都是解决过去增程车纯电续航短,充电速度慢,亏电动力和油耗难堪的问题。以新 LS6 为例,即使电量到 16% 都还能输出 275.5kW 的功率,亏电油耗只要 5.32L/100km,比起市面主流SUV直接低了四分之一。传统思路是油车加块电池,现在大家都是先把电车造好再配油箱,思维已经彻底倒转,体验自然进步。
当然,算法派也是一股清流。华为不玩堆料,玩起了“增程算法”,噪音、动力响应都被智能调度。以前的增程车,发动机什么时候介入都是死板的,冲动响应都跟电池剩余量强绑定,结果就是越用越吵、越开越倦,体验感下降。华为搞的“雪鸮增程”,用算法把发电规划、噪音抑制、能量管理全打包,不光聪明,还更像纯电开起来。你问体验,肯定回答“无限接近纯电”。
最终这些研发方向虽然不同,但目标一致:让增程车型在续航、油耗、噪音、充电速度全方位逼近纯电车体验,争取让用户根本不区分“增程”还是“纯电”。
说到底,增程这一波技术进化的真正对手,并不是曾经的纯电车型。油车才是他们要硬刚的对象。新能源要想全面替代,就得抢下燃油车那个最后的地盘。数据摆在眼前,短短几年,10 万以下的燃油车销量比例从 27% 砍到 13.5%;高端燃油车倒反而从 6.2% 涨到 10.3%。更说明问题了,高端车主还是离不开油箱的安全感。
智己 LS6 大电池增程本来就是来补这块空白,体验跟纯电无限接近,价格比油车低,用户还乐意买单。南方市场,纯电和增程订单比例 4:6,北方却是 2:8。谁说增程没前途?只不过用了对的定位。
宏观来看,中国新车市场 2024 年还有 73% 带油箱,纯靠纯电是撑不起来全面新能源普及的。这个大蛋糕,谁抢得多谁笑到最后。其实,增程和纯电不是死敌,根本是“联合部队”,纯电负责“新用户转化”,增程负责“油车挖墙脚”。两条路并行,才是行业稳住根基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一长串逻辑一圈下来,你不会再诧异智己“多线作战”,各种SKU电池背后的深意吧?其实就是务实为王,来一场销量突破,同时向主流市场稳步靠拢。这不仅仅是技术迭代,更是用户体验、市场定位、战略布局的一次大升级。
话说回来,大家怎么看智己这种“反向精简”的操作,会不会带动更多家车企跟进多线分层模式?你觉得多种电池选择是自由还是烦恼?留言,一起聊聊!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