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数据挺扎眼的:沃尔沃S90这款车,优惠幅度动不动就是十几万。十几万啊!再加上指导价本身比德系同级低了一截,这车看上去就是“白菜价”在卖。很多人看到这个优惠力度,第一反应估计是“这品牌也太惨了吧,割肉卖车了?”甚至还有人怀疑,这是不是沃尔沃撑不住了的信号。车市卷成这样,大家对价格敏感其实也正常。但这个事,真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离谱吗?咱们慢慢拆开聊。
先看这个“十几万优惠”本身。这种事在汽车行业并不新鲜,尤其是中大型车这种定位。BBA的同级别车,虽然指导价挂得高,但终端优惠也挺猛的。像奥迪A6L,市场上不也动辄优惠十几万?奔驰E级和宝马5系,虽然表面上优惠没那么夸张,但各种金融补贴、置换政策一加,也是实打实在给折扣。沃尔沃S90的优惠幅度大,确实抓眼球,但不完全是“它太惨了”,而是中大型轿车市场的玩法本来就是这样。指导价高挂、终端打折,先给品牌留面子,再用优惠刺激销量。这是行业“潜规则”,而不是沃尔沃的专属问题。
不过,优惠大到这个程度,确实会让人怀疑:这车企到底赚不赚钱?咱再看看沃尔沃S90背后的盈利情况。先说销量,S90这种车,全球范围内每年的销量大概在7~8万辆左右,中国市场是主力,贡献了差不多一半的订单。这数字不算特别高,但和同级别竞品比也不算低。对沃尔沃这个品牌来说,中大型车本来就不是走量车型,它主要靠SUV,比如XC60、XC90,S90更像是撑门面的形象车。所以即使优惠幅度大,它的销量在公司内部的权重并没大到“全靠它活着”的程度。
然后是毛利率的问题。优惠幅度一大,很多人就会想:沃尔沃是不是亏本卖车了?但实际情况没那么简单。车企的毛利率,和品牌定位、市场策略关系很大。像BBA这种品牌,靠豪华定位撑住了毛利率的天花板,但沃尔沃走的是更亲民的路线,它本来也没和BBA拼“利润率”,而是在性价比上下功夫。再加上它在中国市场的生产是国产化的,降低了不少成本。所以即使优惠力度大,它未必是亏钱的。更何况,现在很多车企都在推混动、纯电等新技术,这部分的投入会暂时拉低毛利率,但长期看是为了抢市场。
说到这儿,顺便拉同行对比一下。传统车企、新势力、外资品牌,大家的打法其实都各有不同。比如传统车企,尤其是德系的,靠品牌力和车型丰富度铺销量,像奥迪A6L这种车,终端价格低了点,但靠规模效应还能撑得住。新势力呢,比如蔚来、理想,它们大多还在“战略性亏损”阶段,先砸钱做品牌,再靠后续服务赚回来。外资品牌就更复杂了,有的像特斯拉,靠规模和成本控制硬生生把价格压下来,但也有的品牌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销量一上不去,就只能靠优惠清库存。对比下来,沃尔沃的打法算是比较务实的,走的是“稳扎稳打”的路线。
那这么大幅度的优惠,到底是正常促销,还是“割肉求生”?其实这还得看整个行业的现状。最近两年,车市竞争真的很卷,尤其是新能源车的冲击,让传统燃油车的价格体系被打得七零八落。中大型轿车这种细分市场,BBA的吸引力太强,日系车的价格又更低,沃尔沃要想保持竞争力,用优惠换销量是不得已而为之。它并不是“乱花钱”,而是在抓机会。尤其是中国市场,品牌认可度决定了它的车价很难卖得像奔驰E级那样高,但销量做起来了,品牌长期是受益的。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十几万优惠”的数据,确实看着吓人,但实际上没那么危险。这个行业本来就卷,尤其是中大型轿车这种定位,靠优惠换市场是常规操作。沃尔沃这一步,看似是在放血,但背后其实是有章法的。它的品牌力、性价比和技术积累,决定了它还有得打。真正要盯的,不是它现在的优惠幅度,而是接下来怎么走——比如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比如旗舰车型的迭代。如果这条路能走通,短期的利润牺牲未必是坏事。
总之,这车优惠确实挺大,但别光盯着数字发愣。拆开看,其实很多动作是行业普遍现象。和那些烧钱砸市场的新势力比,沃尔沃的打法还算是稳健的。真正重要的,是它能不能用这次改款和市场调整,继续稳住自己的定位。割肉还是投资,得看长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