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半年 问界月销从4万降至1万 为何不再遥遥领先?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问界销量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曾经火爆的销售局面不再。

短短半年 问界月销从4万降至1万 为何不再遥遥领先?-有驾

不完全准确,仅供参考

这一现象背后存在多方面因素:

  1. 市场竞争加剧: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众多车企纷纷布局。特斯拉凭借品牌影响力与技术优势,长期占据可观市场份额;比亚迪依靠强大三电技术与丰富产品线稳扎稳打;理想通过精准的 “移动家庭” 定位,抓住家庭用户需求。此外,新势力如小鹏、零跑等也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车型,在各细分市场与问界展开激烈争夺。例如,在 30 - 40 万价格区间,问界 M7 面临腾势 N9、方程豹豹 8 等直接竞品的冲击,这些竞品主打大空间和智能化,分流了问界的潜在客户。

短短半年 问界月销从4万降至1万 为何不再遥遥领先?-有驾
  1. 华为支持力度变化,问界不再是独生子:曾几何时,华为的深度赋能是问界快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但随着华为与北汽合作的享界 S9、与奇瑞合作的智界新 S7 以及与江汽集团合作的尊界 S800 陆续推出,华为的资源不再仅向问界倾斜。以春节期间为例,余承东营销宣传重心放在享界和智界上。而且,问界与智界等车型存在定位重合情况,如问界 M7 与智界 R7,这必然导致市场份额竞争,使得问界系列车型销量受到分流。比如今年2月,智界汽车销量破万,可以说直接就是分割了问界的份额。

短短半年 问界月销从4万降至1万 为何不再遥遥领先?-有驾
  1. 产品自身问题:部分车型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消费者购买意愿。以问界 M5 为例,其定位中型 SUV,外观造型却未能营造出大气之感,对中年群体吸引力不足,同时运动感也欠缺,难以打动年轻消费者。并且,问界 M5 价格与问界 M7 重叠,然而 M7 作为中大型 SUV,外观更气派,空间更宽敞,还提供 6 座版本,更能满足家庭用户需求,导致 M5 市场表现不佳。此外,消费者对智能驾驶依赖度低于预期,更多人倾向实际驾驶操控,尤其在复杂路况更信任人工操作,这使得问界引以为傲的智驾系统吸引力削弱。

  2. 品牌光环与售后问题:问界商标及专利转让给赛力斯后,消费者对未来问界品牌车型中华为参与程度存疑,心理层面出现摇摆。此前问界借助华为品牌获得较高溢价,但商标归属从华为变更为赛力斯后,华为光环和品牌力有所下降。在售后服务方面,问界覆盖范围不如传统汽车品牌完善,中小城市 4S 店数量少,售后维修保养不便,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

短短半年 问界月销从4万降至1万 为何不再遥遥领先?-有驾

综上,说白了就是赛力斯汽车底子太薄,光靠自身还不能完全把握住华为的光环和流量。当华为光环加持减弱时,自身没有任何办法扭转局面。

基于以上问题,问界若想重回销量增长轨道,建议从以下方面努力:

  1. 强化产品研发、加大华为技术应用:加大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车联网等领域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与智能化水平,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汽车产品需求。例如,持续优化智驾系统,提升其在复杂路况下的可靠性与实用性,真正让消费者感受到智能驾驶的优势。

  2. 车型升级优化、明确产品定位与差异化:深入研究市场与消费者需求,针对不同群体推出定制化产品与服务,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比如针对年轻消费者,推出外观更时尚、科技感更强且具有独特智能交互体验的车型;针对家庭用户,进一步优化车内空间布局与舒适性配置。

  3. 绑定华为、持续提升品牌形象:制定系统品牌战略与市场推广计划,加大品牌宣传推广投入。通过多种渠道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价值观与产品优势,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例如,积极参与各类汽车展览、举办品牌体验活动,加强与消费者互动沟通,重新树立品牌口碑。

  4. 完善售后体系:加快销售网络拓展,增加销售网点覆盖范围,提高销售渠道便利性与可达性。同时,加强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售后服务质量与效率,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售后保障。比如建立快速响应的售后维修团队,缩短维修等待时间,提供上门维修、远程诊断等增值服务 。

总的来说,就是要捆绑死华为,然后提升自身体系能力,把握住华为分给的市场机遇。

点评:

赛力斯已经大赚特赚了,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市值都已经超1800亿了,超过了很多老牌车企和新势力。当然,高市值难以维持,打铁还需自身硬,赛力斯加油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