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去年冬天,朋友老张开车回老家探亲,路上遇到积雪结冰,他仗着自己是“十年驾龄老司机”,没换雪地胎也没装防滑链。结果在一处桥面转弯时,车子突然失控打滑,车头直接撞上了护栏。后视镜里,他眼睁睁看着后面一辆面包车因为刹车不及,追尾撞了上来。“当时整个人都懵了,手心全是冷汗,这才明白冬季开车真不能靠运气。”老张事后回忆道。
像老张这样在冬季栽跟头的司机不在少数。每到低温季节,车辆罢工、路面打滑、视线受阻等问题就像定时炸弹,稍不留神就会酿成事故。今天咱们就请来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手把手教你破解冬季用车的那些坑。
---
一、防冻液、电瓶、轮胎...这些部件要盯紧
冬天开车,车子比人还“怕冷”。去年12月,哈尔滨的王女士就因为没及时检查防冻液,开车时水温表直接“爆表”,发动机差点报废。老师傅们常说:“冬季养车就像照顾孩子,得把‘棉衣棉裤’给车备齐了。”
1. 防冻液要勤看刻度
冬季防冻液不足,轻则暖风不热冻成“冰棍人”,重则发动机开锅拉缸。有个窍门大家记好了:每周启动前,打开引擎盖看看防冻液储液罐的刻度线,少了就及时补到MAX线。如果发现防冻液浑浊发黄,说明该换了——这玩意儿就跟牛奶一样,放久了会变质。
2. 电瓶要防“低温罢工”
上个月长春零下25℃的早晨,刘先生的车死活打不着火,最后发现是用了三年的电瓶彻底“凉凉”。冬季电瓶容量会缩水30%,老电瓶就像老年人过冬,得格外关照。教大家个土办法:用热毛巾裹住电瓶正负极5分钟再打火,能临时救急。不过要根治,还是得及时更换新电瓶。
3. 胎压不是越低越好
很多人觉得冬天胎压低点抓地力更强,这其实是误区。青岛的出租车司机李师傅说:“去年我图省事没调胎压,结果在胶州湾大桥上右前胎直接鼓包,差点翻车。”正确的做法是:冷车时胎压保持在2.3-2.5bar,既不会“硬邦邦”打滑,也不会“软趴趴”爆胎。
---
二、雪地开车像走冰?这些操作能保命
去年元旦,北京的陈女士在八达岭高速上遇到暗冰,刹车踩到底车子却像溜冰似的往前冲。关键时刻她想起教练教的“点刹大法”,硬是在离前车半米处刹住了。“那几秒钟比我前半辈子都漫长。”她说。
1. 起步要像“树懒附体”
积雪路面起步,猛踩油门只会让轮胎空转。正确姿势是:挂D挡后先松刹车让车自然蠕动,等轮胎吃住劲了再轻点油门。这就好比冰面走路——步子越大摔得越狠。
2. 过弯记住“外内外”法则
在哈尔滨开货车的赵师傅有个绝活:雪地过弯永远走“外-内-外”路线。比如右转弯时,先靠道路左侧入弯,切到弯心再回到右侧。这样能减小转弯角度,离心力降低30%,亲测有效。
3. ABS不是万能钥匙
很多司机以为有ABS就能随便踩刹车,其实在冰面上这套系统反而会帮倒忙。新疆的雪地救援队员阿力木说:“去年我们救过一辆冲下路基的SUV,司机就是太依赖ABS,结果制动距离比平时长了2倍。”正确做法是:提前200米开始间歇轻踩刹车,就像用脚趾头“蜻蜓点水”。
---
三、车窗起雾、雨刷冻住?这些神器要备好
上个月郑州下冻雨,小周的车窗起了层白雾,情急之下他用手擦玻璃,结果手一滑差点追尾。“后来才知道,开空调除雾时要把风向调到吹玻璃,温度调到22℃最管用。”
1. 自制“防雾喷剂”
老司机们有个秘方:洗洁精和水按1:10混合,喷在玻璃内侧用干布擦匀。这层薄膜能防雾3小时,成本不到5毛钱。比买几十块的防雾剂划算多了。
2. 雨刷冻住别硬掰
去年沈阳-30℃的早晨,小王强行启动雨刷,结果电机直接烧了。正确做法是:先用温水浇化冰层,或者提前把雨刷竖起来。要是实在冻得结实,拿银行卡沿胶条慢慢刮,比使蛮力强百倍。
3. 后备箱常备三件套
冰雪铲、搭电线、防滑链,这三样就像冬季行车的“急救包”。大连的网约车司机老刘说:“有次乘客低血糖晕倒,多亏后备箱的保温毯救了急。”
---
四、防御性驾驶:预判比反应更重要
在黑龙江开了20年长途客车的孙师傅,创下百万公里零事故的纪录。他的秘诀就一句话:“开车要像下象棋,多看三步。”
1. 红绿灯路口要“脚软”
积雪压实的路口比溜冰场还滑。建议离路口50米就开始收油,用发动机制动减速。这就好比滑雪刹车——重心后移,双腿微曲。
2. 跟车距离要“翻倍”
干燥路面跟车3秒,雪地就得6秒。有个直观的判断方法:前车经过某个标志物后,你数“一千零一、一千零二...”数到六才能到那个位置。
3. 夜间行车要“装雷达”
哈尔滨的夜班司机老金有个习惯:天黑后每隔10秒扫一眼后视镜。“有次就是靠这个习惯,提前发现后面大货车刹车冒火星,赶紧变道躲过一劫。”
---
寒冬虽冷,但只要掌握这些“保命技”,开车也能稳稳当当。就像内蒙古的老牧民说的:“草原上的狼群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狼性的猎人。”开车亦是如此——与其抱怨天气恶劣,不如把功夫下在预防上。毕竟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安全从来都是“预”字当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