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两天朋友圈又炸了,都被特斯拉、奔驰“水燃黑科技”的短视频刷屏了。网上各种带图带视频,“特斯拉 Model Y 车尾插根水管,10分钟续航飙到800公里”、“奔驰CLA直接加水跑”、“水就是新能源”,再配一句“未来是不是要囤水不是囤油了?”——这些画面、这些台词,看得人都快以为世界末日来了,所有电车明年要被拍死在沙滩上。
那问题来了:真的有这么大的技术突破吗?难道给家里的小电驴也接根水管子,轰隆隆加几分钟水,就能从北京开到上海?这“水燃”背后到底是要搞大新闻,还是又一次拉流量讲故事?不扯概念,得把这事掰开揉碎,说说里面的猫腻。
第一步,咱得把“水=能源”这个事情拎清楚。水这玩意儿,大家都熟,小时候河里游泳,长大后水龙头拧开就是。可水本身能不能直接“拿来烧”?当然不能。就像你不会把白米饭倒进油箱,水分子这东西天生稳定,别说点燃了,烧也烧不着。真燃起来,那得拿电或者别的能量,先把水拆成氢气氧气,再拿氢气跟空气搏一搏,这才有点门道。所以但凡遇到“自来水加车里能跑”的,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忽悠。这不,连特斯拉、奔驰其实也是“换汤不换药”,技术都是辅助角色,根子上动力还是靠电(或者极少量的氢气),没水本身什么事。
先说那个特斯拉“水冷快充”,其实就是给电动车充电线、充电桩降温。大家充电都知道,电量大、速度快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得发热,“烤红薯”的劲头比冬天家里的电暖气还猛。特斯拉搞的不是让水变燃料,而是和电脑里的水冷散热差不多,让充电系统能顶得住高电流,车主十分钟补满电不发热、更安全。专利技术用的也不过就是“水-乙二醇混合液”,比自来水可贵多了。这东西就是传热用的帮手,说它是“能源”,还不如说是“勤劳热心的外卖员”。说白了,以后你充电快多了一点,充电桩没那么烫,没有什么“颠覆能源结构”的戏码。
奔驰的“水燃”,听着更吓人。实际挺会玩花样:车子里两个水箱,有个设备边跑边电解,把水拆成氢和氧。“氢气现做现烧”,用氢燃料电池发电再供给汽车,电力主要还是靠电池给的,氢气只是“临时打辅助”。就像手机快没电了拿个充电宝应急一下,奔驰的这套水解氢增程技术,主要意思是“让你多跑个一百来公里”。至于水电解这效率?一年能量损失得让物理老师泪流满面。这纯技术能做,但还远远谈不上规模化。而且奔驰自己都说,2030年之前,别做梦了,还得主要依靠锂电池。这套路实在不新,换汤不换药的“增程器”罢了,只不过油换成了氢,氢用水来解。
还有丰田那一挂,不是水燃,是“氢燃加喷水降温”。人家还是老本行,氢内燃机玩了很多年了,就是热效率提不上去,成本压不下来。到头来,水在里面也就是个降温的“打杂工”,轮不到来“顶班”。
可是为什么每次说到这种“水能发动汽车”的话题,总有千千万万的人相信?这背后有三大理由:水在大家心里是免费和普惠的;水和能源捆一块=大流量,讲故事容易,资本最爱听;还有政策窗口,大家蹭热点再正常不过。
举个例子:特斯拉自从卖车增速放缓,一年波动都比过山车刺激,马上需要“讲新故事”稳定军心;奔驰看到中国电车疯狂内卷,心头发慌,就想用概念拉住“科技奢华”的人设;丰田那边手里的固态电池遥遥无期,总不能一天到晚讲过去那套,只能炒一炒氢能源。更别说欧盟政策临近,车企炒“水+氢”加持“e-fuel”合法性,保住内燃机不被一棍子打死。你说国人不懂,资本可是搞得门清:“新故事”就得围着“水”这个字打转,群众才买单。
再来掂量掂量,咱们的国产电车,会不会“城门失火,池鱼遭殃”,一夜之间被水淹死?想多了。三组铁打的数据在这摆着:
1. 基础设施: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八百万台,一座座都是真金白银堆起来的。这些年国家投的钱基本打了水漂如果说水燃真成未来——可事实是,搞加氢站都没那么容易,到现在满打满算还没250座,烧氢、烧水都离不开这些大工程。投资和落地,早就输在起跑线。
2. 成本:磷酸铁锂电池包连年降价,好用便宜,老百姓买得起;水解氢出来价格还是天价,哪怕退到绿氢到站那个价,也比汽油、比电贵三四倍。只要氢气成本不下台阶,私家车根本不现实。
3. 产业链:中国制造在全球氢能源核心零部件市场份额压倒性领先,换句话说,若真有水燃春天,第一个乐得笑开花的还是中国制造业。咱卖设备卖配件,谁玩大水科技,我们不亏。
当然,上头这堆“水燃”,你真把它往大规模落地上一查,问题多多。最重要的一点,万一以后真让大规模汽车“靠水跑”,有一天水资源背后演变成第二场“资源战争”,你信不信?美国、印度已经开始琢磨把“车辆用水”单独收税,甚至考虑限制工业用水造氢,先保障喝水。联合国都紧张了:如果真有十分之一的车都靠水跑,要多用掉一大半太湖的水!真那样,就是干旱国家比缺油更惨。到时候谁也别想好过。
科技不是坏人,但资源有极限。谁能保证,水不会成为另一个“被流量吃掉”的资源饼?难道咱苦了这么多年脱油耗子,最后又让“水贵如油”吗?
作为普通人,怎么避免成下个水变油骗局的受害者?三招:
- 看清“电/热”从哪来的,“加水就能跑”要么电池充电、要么氢气辅助,本质还得有外部能量输入。如果没有,那就是永动机,一脚踹飞得了。
- 看量产表,概念拉满,产业链短板一堆,说明明天上市、明年替代的就别信。真工程,慢慢磨8年都未必搞定。
- 看有没有配套,“加水补能”没加水站,“加氢黑科技”没加氢网络,吹也吹不起来。其实大转型绝不是喊口号,它是基础设施咬着政策一步步长出来的。
至于未来怎么样,我也搞不准。但我知道,水该在孩子的水杯里、在田里的河沟里、在咱们饭桌上的一杯绿茶里,不该被当做资本故事、遥遥无期的新蓝图炒成下一个石油,把老百姓、社会和自然都绑上又一辆失速的高铁。这次“水燃”刷屏轰动,各大车企各怀鬼胎,技术虽先进,底层逻辑却没那么“低门槛”。一不小心,下一次“水荒”可能比油荒还难受。
别怕,别慌。电动车不会明天被淘汰,你的油车还能开很多年,新能源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科技马拉松。该折腾折腾,该好奇好奇,但也得有点疑心。有人再跟你说“加水跑地球”,你把这篇文甩过去,回一句:科技可以造梦,脚踏实地才是良心。还是先交电费,再谈新世界吧。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