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地带,成片的新能源网约车静静地"躺"在那里,车身积满灰尘,轮胎渐渐干瘪。这些曾经穿梭于城市各个角落的"绿色出行使者",如今却被遗弃在城郊的荒地上,形成了现代城市奇特的风景线。根据最新统计,截至2025年6月,全国主要城市已发现超过17.3万辆被弃置的新能源网约车,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攀升。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新能源网约车行业的深层次困境。在环保政策推动和资本热捧下,新能源网约车曾被视为城市出行的未来。然而,随着政策调整、市场变化和技术瓶颈的显现,大量网约车被迫退出市场,沦为"睡眠车"甚至废弃物。
早在2020年,国内主要网约车平台就开始大规模引入新能源汽车。到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网约车保有量达到217万辆,占网约车总量的64%。平台企业通过"以租代购"等模式,吸引大量司机加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网约车司机李师傅告诉我:"当初平台承诺月入过万不是问题,加上政府补贴,我一下子就签了三年合同。"
市场的繁荣并未持续太久。2024年初,随着网约车市场的饱和,多数城市的单量开始下滑。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全国网约车日均订单量同比下降12.3%,而运营成本却在上升。同时,新能源汽车在实际使用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电池衰减速度远超预期。
业内专家朱明指出,网约车平均日行驶里程在300公里以上,电池充放电频繁,加速了衰减过程。调研数据显示,投入使用两年的网约车电池容量平均衰减到初始值的78%,三年后更是降至65%左右。这意味着原本能跑300公里的车,三年后可能只能跑195公里,严重影响运营效率。
与此同时,2024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的新能源汽车退坡政策使得运营成本进一步增加。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网约车牌照价格水涨船高,而电池更换成本动辄数万元。一位来自深圳的网约车队长张师傅表示:"现在每月光租金和平台抽成就要7000多,再加上电费、保养,每天至少要跑12小时才能保本。"
上海交通大学新能源汽车研究中心的最新报告指出,2025年一季度,全国网约车司机平均月收入为6830元,比2023年同期下降了21.7%。而在2025年5月进行的一项涵盖8500名司机的调查中,有63.4%的司机表示"后悔选择新能源网约车",78.2%的司机在合同到期后不会续约。
大量司机退出导致车辆闲置,平台公司和租赁公司面临巨大压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5月底,国内主要网约车平台共有约31.4万辆车处于闲置状态。这些车辆中,约55%是电池性能已不适合继续运营的"僵尸车"。
杭州一家汽车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王总透露:"现在这些车基本卖不出去,二手车市场根本不敢接手,电池问题是主要顾虑。更换电池成本太高,修复后还是赔钱,只能放那里等政策或技术突破。"
这一现象引发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担忧。一辆中型新能源网约车的制造过程中,碳排放量约为13.6吨,而废弃车辆的电池若处理不当,将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底,国内退役的动力电池总量将达到30.7万吨,回收处理能力却只有12.8万吨。
北京某电池回收企业技术总监李工表示:"大规模回收利用面临技术和成本双重挑战。目前主流回收工艺的成本仍然较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如果这些车辆被长期弃置,不仅是资源浪费,也存在安全隐患。"
地方政府也开始面对这一新型"城市病"。据统计,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有23个城市出台了针对闲置新能源汽车的管理办法。上海市交通委在5月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约车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平台企业对闲置车辆进行集中管理,并建立退役车辆处置台账。
深圳市则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措施,投入3.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闲置新能源车辆的改造和梯次利用。深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探索将这些车辆改造为城市物流、社区共享出行等用途,并支持电池回收企业提升技术水平。"
从更广泛的角度看,这一现象反映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不成熟。清华大学能源与交通创新研究院院长吴教授指出:"新能源汽车在商业化应用中仍面临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挑战。特别是在高强度使用场景下,我们对电池衰减规律、残值管理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问题并非中国独有。2025年3月发布的《全球网约车电动化趋势报告》显示,欧美多国也面临类似挑战。美国加州圣何塞市郊就堆积了约8000辆退役电动网约车,而伦敦则有约12000辆电动黑车因电池问题无法继续运营。
在政策层面,工信部已将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管理列入"十五五"规划重点任务。2025年4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要建立完善的动力电池溯源监管体系,实现退役电池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
行业专家认为,解决当前困境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平台企业应调整运营模式,改变过度依赖补贴和资本的发展路径。其次,电池企业需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电池寿命和安全性。第三,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法规,明确各方责任。
一些创新尝试已经显示出积极效果。2025年初,国内某头部网约车平台推出了基于车况的动态定价机制,有效延长了车辆使用寿命。宁德时代等电池企业也推出了针对网约车市场的快充电池产品,充电20分钟即可恢复80%电量,大幅提升运营效率。
从国际经验看,挪威、荷兰等国采用的"电池租赁"模式也值得借鉴。车主只购买车身,电池由专业公司所有并负责维护更换,有效降低了使用者的风险和成本。
回顾新能源网约车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看到这是一个典型的"成长中的阵痛"。从最初的政策推动、资本助力,到如今面临的现实挑战,整个行业正在经历洗牌和重构。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尽管存在诸多问题,新能源网约车在北上广深四地的市场份额仍达到81.3%,远高于其他城市。这表明,在最具市场活力的区域,新能源出行的基本趋势并未改变。
面对当前的困境,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它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一场涉及能源、交通、城市管理等多领域的系统性变革。那些被弃置的网约车,正是这场变革过程中的"成长烦恼"。
随着技术进步、政策完善和市场调整,新能源网约车行业终将找到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当下的挑战,恰恰是推动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那些堆积如山的闲置车辆,或许很快就会重新焕发生机,继续为城市绿色出行贡献力量。
你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过这些被弃置的网约车?对于新能源出行的未来,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