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协终于出手:不许窝里斗!国产车再卷自己人,拉黑处理

这两年开新能源车的朋友,估计都能体会到一个词的“含电量”有多高:内卷。

卷配置、卷价格、卷智能化,卷到最后,用户眼花缭乱,经销商头秃,厂家自己都快疯了。原本是“百花齐放”的新能源春天,现在却有点“你死我活”的味道。

但最近这局面,可能要变天了。

中汽协秘书长付炳锋在上海国际论坛上,发了一通狠话:“卷技术可以,卷价格不行;窝里斗可以,出去斗不行。”

这话,虽然听着像绕口令,但业内人一听都懂,这是中汽协明着下场整顿了:别再拿价格战当主业了,别再窝里互相拉踩了!

中汽协终于出手:不许窝里斗!国产车再卷自己人,拉黑处理-有驾

而这背后,其实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出海路上,踩了太多“自家人绊自家人”的坑。

自家人打自家人,谁先躺平?

说个亲身经历,我去年跑了一趟欧洲,去德国探访几个搞新能源合作的朋友。结果他们问我:

“中国新能源车是不是真的只卖8万块人民币?我们本地4万欧元的都干不过。”

我当时一听这问题,真的是又想笑又想哭。

国内打价格战打疯了,卷到最后连国外都以为我们车不值钱。明明是技术溢出、供应链强大,却被“价格=廉价”这种印象给埋了。

这不是一个品牌的问题,是整个行业都被裹挟着往下打。

哪怕你是理想、是蔚来,定个20万起步,外面人也会想:“你们不是上周才出个7.98万带激光雷达的吗?”

卷得太狠,连自己人都开始互相“通风报信”给国外友商,让人家看笑话看个够。

技术可以卷,价格不能再卷了

中汽协的这次发声,说白了就是:该打扫自家后院了。

汽车本质上是个重工业产品,它不是手机,靠堆配置、压价出货,不可能“卷赢”。

以前你说比亚迪用自研刀片电池压成本,小鹏卷智驾算法优化,这些都算是良性竞争,大家卷的是“能力”。

但现在是啥?一个新车上市,价格往死里砍,落地价直逼成本价,还送终身质保、赠保险、免流量……

用户买是爽了,但厂家能活几天?售后能撑几年?经销商还能有利润?

你前脚刚买完车,后脚发现降了两万。用户骂你不厚道,经销商说你不讲武德,品牌口碑一地鸡毛。

中汽协终于出手:不许窝里斗!国产车再卷自己人,拉黑处理-有驾

这不是打价格战,这是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把行业拖下水。

尹同跃的“自嘲”,其实是无奈的实话

奇瑞掌门人尹同跃,这次也不装了,在论坛上来了句狠的:

“汽车越智能,企业领导人越弱智。”

听着有点狠,但细品有点真实。他说的不是别人,是自己,也是整个行业。

现在领导层天天在想“怎么再降5000”,而不是“怎么多卖5000”。为了KPI、为了市场份额,卷得都快迷失方向了。

连奇瑞这种“技术挂帅”的企业,都得跟着价格战干坏事,跟着舆论风口上抖音、拼直播、走网红路线。

这不是他们愿意,而是被迫。

内卷外溢,已经开始反噬

内卷这个词,已经不只是内部的事儿了。

前段时间比亚迪在泰国搞促销,结果MG和长城的代理商直接举报他们“恶性竞争”,说中国品牌搞垮了整个市场秩序。

结果呢?泰国政府一脸懵,老百姓拍手称快,但本土品牌和其他中资企业,心里全在骂:你这不是砸我们饭碗吗?

这就叫**“内卷外溢”**,从国内卷到国外,结果是大家一起被边缘化。

国外车企坐在一边看热闹:你们中国人不是说“天下大同”吗?怎么一出国就互相举报了?

不团结的出海,只会被团灭

讲真,中国新能源车出海这几年,成绩已经不赖了。

比亚迪在东南亚一路高歌,吉利在欧洲稳扎稳打,蔚小理也都在试水。但这些成果得来不易,不是靠价格战卷来的,而是靠技术、服务、品牌塑造一点点积累的。

现在中汽协明确表态:

• 要推动行业自律

• 鼓励公平竞争

• 禁止价格战扰乱市场

• 对恶意诋毁、举报、破坏同胞出海行为的企业将“拉黑处理”

说白了,行业协会终于不当“好好先生”了,要开始拉名单、立规矩了。

这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未必是坏事。

消费者不是只图便宜,也在看谁靠谱

作为一个买过四台新能源车的老车主,我真不觉得价格最低的一台就是最值得买的。

中汽协终于出手:不许窝里斗!国产车再卷自己人,拉黑处理-有驾

反而是那台价格略高但售后靠谱、OTA稳定、质保兑现的车,让我最放心。

别小看用户的判断力,我们要的是好用、省心、靠谱,而不是纯粹的“白菜价+花里胡哨”。

当中汽协开始整顿行业秩序,当品牌开始思考“我到底能为用户做什么”,那才是中国汽车真正能走向世界、赢得尊重的那一刻。

写在最后:

国产车该团结起来了。

别再窝里斗、别再彼此拉踩、别再用价格战互相消耗。

市场可以卷,但要卷技术、卷服务、卷体验,不是卷到同归于尽。

让全世界爱上中国车之前,咱得先学会不恨自己人。

——一个被卷怕了的中国新能源车老用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