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美国务院的颁奖台上,一个叫陈嘉澍的23岁中国小伙,手里捏着一张价值200万人民币的支票。这是“富布莱特”奖学金,全球27个获奖者,他是唯一的中国人。当主持人按惯例问他未来打算时,他毫不含糊地说了句:“我会回国。”
在场的老美们估计也就当客气话听了。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拿着美国巨款的中国天才,不仅真的回去了,还亲手把西方垄断了几十年的车载雷达芯片市场,捅了个大窟窿。如今,连曾经的行业霸主,德国巨头博世,都不得不把他的芯片方案写进自家的全球供应体系里。这出戏,得从一个没人信的疯狂念头说起。
一个没人信的疯狂念头
时间倒回2006年,陈嘉澍还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当交换生。那时候,整个行业的金科玉律是:想做高频的汽车雷达芯片,就必须得上昂贵的砷化镓或者锗硅工艺,成本高得吓人,一颗芯片动辄几百美元。
这个来自宁波,从小就爱拆零件琢磨原理的年轻人,本能地觉得这事儿不对劲。周围所有人都告诉他,便宜又大碗的CMOS工艺在高频下损耗太大,根本没戏。但他偏不信这个邪。
他觉得,问题可能根本不在材料,而是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设计思路。老办法是“先放大高频信号,再处理”,这就像用一根漏水的管子去输送高压水流,漏得一塌糊涂。他脑子里冒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想法:为什么不反过来?“先降频,再放大”!先把难搞的高频信号,巧妙地变成稳定的低频信号,然后再去放大处理,不就绕开难题了吗?
这个在当时听起来像“异端邪说”的理论,他花了两个月写成了一篇论文。也正是这篇论文,直接为他砸开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大门,还顺手拿下了那笔200万的富布莱特奖学金。美国人慷慨地资助了一个未来要亲手砸他们饭碗的博士课题,这笔投资,现在回头看,真是既精明又失算。
200万年薪也换不回的决心
在伯克利,他的导师,无线集成电路领域的大牛阿里·尼克内贾德教授,非但没否定他,反而直接把这个“疯狂”的理论设为他的博士课题,要求只有一个:把它从纸上变成现实。
理论是天才的,但过程是痛苦的。一次次的流片失败,几乎把理论推向绝境。直到2009年,第四版芯片终于成功。这篇论文不仅登上了行业顶会ISSCC,还为他赢得了全球每年只评一人“杰克·基尔比杰出学生论文奖”。他用事实告诉全世界:CMOS工艺,就是毫米波芯片的未来。
博士一毕业,陈嘉澍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硅谷的公司几乎踏破了他实验室的门槛,offer满天飞,150万美元年薪只是起步,200万美元级别的待遇也不是没得谈,还附赠绿卡。这些公司看中的,就是他手里那把能打开“低成本毫米波雷达”宝库的钥匙,想把人和技术都锁在硅谷。
但陈嘉澍几乎没犹豫,他收拾行李,回了上海。这不是一时冲动,他看得太清楚了:当时的中国汽车市场,毫米波雷达芯片百分之百依赖进口,脖子被博世、大陆这几家巨头死死卡住。技术是空白,市场是真空,这片无人区,正是他施展拳脚的最好战场。他要回去,兑现承诺,也回答爷爷在电话里那个朴素的问题:“拿了人家的钱,还能回来吗?”
国产的,能用吗
2014年,陈嘉澍在上海张江创立了加特兰微电子。启动资金是个人积蓄和不到2000万的天使投资,团队也就十几个人。目标只有一个:做出中国第一颗车规级77GHzCMOS毫米波雷达芯片。
从0到1的路,是用钱和汗水铺出来的。对初创公司来说,每一次流片都是一场赌博。第一次,灵敏度不够;第二次,高温下不稳定……团队硬是经历了整整五次迭代,耗时三年,烧光了所有初期融资。最难的时候,国内连成熟的毫米波测试设备都找不到,他们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从零开始搭。
转折点在2017年3月。第五版芯片终于通过了AEC-Q100和ASIL-B这些变态严苛的车规认证。当加特兰发布这颗芯片时,整个行业都震动了。性能不输国际巨头,成本却只有传统方案的40%!曾经高达80美元一颗的进口芯片,价格应声而落。
可即便如此,推开市场大门时,他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还是:“国产的,能用吗?”面对这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陈嘉澍没空谈情怀,他选择把加特兰芯片的性能报告和国际巨头的产品报告并排放在一起,让数据自己说话。2017年拿下的第一个试产订单,成了推倒不信任壁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不止是做大蛋糕,而是重新定义游戏
一旦信任的口子被撕开,价值就开始滚雪球。从最初一家车企小心试用,到后来超过30家主流车企主动合作;从搭载一款车型,到赋能超过220款车型量产。到2024年,加特兰的芯片累计出货量突破了1900万颗,而根据最新的市场数据,这个数字已经冲向4000万颗。
陈嘉澍压根就没想过只当个“填补空白者”。2018年,他们推出Alps系列的SoC芯片,把射频和信号处理集成在一起,大大降低了下游厂商的开发门槛。原本只有豪车才配有的毫米波雷达,迅速在经济型车上普及。
紧接着,2019年,他们又搞出了AiP技术,也就是天线封装一体化,把雷达模组缩小到硬币大小。这一下,脑洞彻底打开了。工程师们发现,雷达不光能防撞,还能做车内生命体征监测,防止孩子被忘在车里;还能做电动门防夹。加特兰开始创造需求,扩展了雷达的价值边界。
如今在中国市场,每卖出两辆带毫米波雷达的新能源车,就有一辆的核心芯片来自加特兰。从比亚迪海豹到理想L7、小鹏G6,背后都有加特兰的身影。他们位于苏州的“黑灯工厂”年产能高达3000万颗,支撑着全球市场的需求。
结语
陈嘉澍当年带回国的,不只是一项技术,更是“定价权”。他曾说,加特兰不是来抢饭碗的,而是来做大蛋糕的。通过把成本打下来,让过去高高在上的安全科技,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才是他归来最大的价值。
从宁波那个爱动手的少年,到伯克利挑战权威的颠覆者,再到上海引领产业变革的领袖。他证明了,顶尖人才回国的意义,绝不是简单地做一颗螺丝钉,而是成为本土产业链升级的核心引擎,去创造一个原本不存在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