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新能源车的朋友是越来越多了,路上的绿牌车肉眼可见地涨了起来,充电桩也跟雨后春笋似的到处都是。
大伙儿都觉得,以前担心的续航问题,好像没那么严重了。
但一个新问题,可能很多人还没意识到,那就是咱们车里那块最金贵、也最娇气的动力电池,其实正在悄悄地向我们“喊救命”,而大多数人根本没听见。
甚至,有些朋友可能还亲身经历过半夜被自家车库的异响惊醒,或者开着车在路上突然断电的糟心事。
这背后,往往都指向同一个“嫌疑犯”——电池。
咱们先来看个数据,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行业里一份很实在的报告说的。
报告里头明明白白地写着,现在新能源汽车出的毛病里,有将近一半,具体到数字是45%,根子都在电池上。
最常见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电池容量衰减,说白了就是车子越来越跑不远;另一个是充电异常,有时候充得慢,有时候充不进,脾气越来越怪。
当然,咱们得承认,现在的技术确实比前几年强太多了。
尤其是液冷技术的普及,就像给电池装上了一套高级的温控系统,让电池过热这种大问题比五年前少了快四成。
这一点,必须为咱们中国的新能源技术点个大大的赞,这进步速度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
但是,技术进步是一回事,我们怎么用车又是另一回事。
就像一个人身体底子好了,但天天暴饮暴食、熬夜通宵,那再好的身体也扛不住。
现在对电池最大的考验,就是那个让我们欲罢不能的功能——快充。
厂家们都在宣传,充电十分钟,续航两百公里,听着确实诱人。
为了解决大家的充电焦虑,到处都在建超充站,这当然是好事,极大地提升了用车便利性。
可问题是,我们只看到了快充省下的时间,却很少有人去想,电池本身喜不喜欢这种“狼吞-虎咽”式的充电方式。
答案是,它非常不喜欢。
咱们可以打个很通俗的比方。
慢充,就像我们安安稳稳地坐下来吃饭,细嚼慢咽,身体能很好地吸收营养,肠胃也没什么负担。
而快充呢?
那就像是有人拿了个高压水枪,把一桌子饭菜直接往你嘴里灌,虽然肚子是一下子填饱了,但你的整个消化系统都处在一种被撕扯的极限状态,非常难受。
在电池内部,这个过程更加微观和剧烈。
快充的时候,巨大的电流一下子冲进电池里。
电池里负责储存和释放能量的“小功臣”——锂离子,本来应该是有序地、排着队地从正极跑到负极,找个空位安顿下来。
但在大电流的催促下,它们就像被推搡着挤上火车的人,根本来不及找座位,乱作一团,很多锂离子就被迫堆积在了负极的表面,形成像针一样尖锐的结晶体。
这个东西在专业上叫“锂析出”,是电池的大敌。
这些“针尖”的危害有两个。
第一,堆在表面的锂离子,就再也不能参与正常的充放电工作了,所以电池的实际容量就永久性地减少了,你的车续航也就实打实地缩水了。
第二,也是更危险的一点,这些金属结晶会随着你快充次数的增多,越长越大,越长越尖。
电池的正负极之间,隔着一层非常非常薄的薄膜,就像一层窗户纸。
一旦这些“针尖”长得足够长,刺穿了这层薄膜,正负极就直接碰上了,这叫内部短路。
电池里储存的巨大能量会在一瞬间爆发出来,温度急剧升高,最后导致热失控,也就是我们新闻里看到的起火甚至爆炸。
很多充电时发生的事故,罪魁祸首就是它。
除了快充这个“头号杀手”,我们日常用车的一些习惯,也像是在给电池的寿命做“减法”。
比如说,很多人有“电量强迫症”,特别是从油车开过来的朋友,总觉得电不满心里不踏实,每次都要充到100%才安心。
对于现在主流的三元锂电池来说,长时间让它保持在满电状态,就等于让它一直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化学环境下,内部材料的衰老速度会大大加快。
这就像让一个人一直踮着脚尖站着,时间长了,肌肉肯定要劳损。
所以,一个对电池很友好的习惯是,日常通勤用,把电量保持在20%到80%这个区间就足够了,只有跑长途前才有必要充满。
还有一个坏习惯,尤其是在夏天。
大热天在外面跑了一天,车子晒得滚烫,电池本身的温度就已经很高了。
这时候你如果直接开到充电站,插上快充枪就开始充,那对电池来说简直是“火上浇油”。
它一边要散发自己行驶产生的热量,一边又要承受快充带来的巨大热量,内外夹击,就算车辆的散热系统再努力工作,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高温是电池的第一天敌,这句话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正确的做法是,停车后,尤其是在暴晒和长途行驶后,让车在阴凉的地方先“冷静”个半小时,等电池温度降下来一些,再开始充电,特别是快充。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电池是不是已经“亚健康”了呢?
车里的系统通常会有一个“电池健康度”(SOH)的显示,这个百分比就是电池当前最大可用容量和出厂时容量的比值。
当这个数字掉到80%以下的时候,你就应该提高警惕了,这说明电池的衰减已经比较明显了。
如果它掉到了70%以下,那就别再犹豫了,尽快去品牌的售后服务中心做个全面的检测,该维修维修,该换电芯就换电芯。
这不仅是为了你的续航,更是为了你的安全。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责任全推给车主。
厂家在铺天盖地宣传充电速度有多快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用同样大的力气,去告诉大家如何正确地保养电池?
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BMS),作为电池的“大脑”,它的算法够不够聪明?
能不能在侦测到有析锂风险的时候,自动调整充电的电流和策略?
车辆的散热风扇和冷却系统,在应付极端高温天气时,能力是否足够?
这些都是硬件和软件上需要跟得上的保障。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看到,像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中国的企业,在电池技术上已经是世界顶尖水平,他们不断推出的新技术,正在努力平衡快充、安全和寿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
这既是中国制造的骄傲,也意味着他们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不仅要引领技术向前跑,更要引导整个行业和所有用户,建立起更健康、更安全的用车观念。
归根结底,电池就像我们身体的器官一样,它怕折腾,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比如夏天充电前让车降降温,平时不总把电充得满满当当,这些“笨办法”可能比任何花里胡哨的黑科技都来得实在。
技术终究是为人服务的,但再先进的技术,也经不起我们忽略基本规律的滥用。
为了那几分钟的便利,最后把大把的时间和金钱都耗在修车上,甚至承担不必要的风险,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