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尹同跃坦言:不喜欢“价格战”一词,我是被“捆绑”进来的

在2025年夏日的一场汽车行业盛会上,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的一句“我是被绑架进价格战的”引发了全场深思。这位深耕行业数十年的领军人物坦言,降价决策让他“痛苦且违背内心”,但面对年轻团队的急切和市场压力,他不得已做出了跟进的选择。这番话不仅道出了车企掌舵人的无奈,更揭开了当前中国汽车行业集体焦虑的一角——当“价格战”成为生存的必选项,我们是否正走向一条不可持续的道路?

---

一、价格战的囚徒困境:被裹挟的行业共识

2025年5月,比亚迪率先发起“百亿补贴”限时促销,最高降幅达5.3万元。短短一周内,吉利银河、奇瑞等十余家车企纷纷跟进,瑞虎3X下探至3.49万元、比亚迪海鸥智驾版仅5万出头,连一个奢侈品包的价格都能买下两辆中国汽车。这种“不跟即出局”的态势,让尹同跃直言:“销售团队不断警告友商动作,市场可能失守,最终我被年轻人‘绑架’了。”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降价潮与行业价值观的背离。广汽集团副总经理閤先庆在会上呼应尹同跃的观点:“一分钱一分货是古训,汽车作为复杂工业品,价格应是价值的体现。” 然而现实是,中国汽车销量虽以1006万辆(前4月)远超美国的552.6万辆,但销售额仅为2065亿美元,不及美国5450亿美元的一半。量价倒挂的剪刀差,折射出品牌溢价能力的缺失。

---

奇瑞尹同跃坦言:不喜欢“价格战”一词,我是被“捆绑”进来的-有驾

二、恶性循环的代价:从利润薄如刀锋到产业链危机

价格战的连锁反应正侵蚀行业根基:

1. 企业利润悬崖式下跌

2025年一季度,汽车行业利润率降至3.9%,低于工业平均5.6%的水平;长安汽车净利润同比下滑35.4%,北汽蓝谷亏损扩大至69.5亿元。尹同跃指出:“降价压力会传导至供应商和经销商,最终伤害产品品质与创新投入。”

2. 供应链企业生存危机

奇瑞尹同跃坦言:不喜欢“价格战”一词,我是被“捆绑”进来的-有驾

以电控悬架龙头孔辉科技为例:2023年营收12亿元,净利润仅85.7万元;2024年一季度应收账款达6.45亿,现金流缺口扩大至-1.9亿元。其董事长郭川疾呼:“长期微利是行业宿命,企业如何支撑研发?” 对比特斯拉对供应商“透明成本+合理利润”的模式,本土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3. 历史教训的警示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以500美元低价冲击日本2100美元产品,短期斩获90%份额。但恶性压价导致质量崩坏,“三年大修五年报废”的恶名让中国品牌市占率暴跌至不足1%。如今新能源汽车面临相似风险,《人民日报》警示:“低价低质将消耗‘中国制造’积攒的国际口碑。”

---

三、破局之道:技术协同与价值升维的曙光

奇瑞尹同跃坦言:不喜欢“价格战”一词,我是被“捆绑”进来的-有驾

面对困局,行业正凝聚转型共识:

1. 技术降本取代价格血拼

比亚迪通过规模化与芯片自研降低智驾系统成本,实现“天神之眼”下放至7万元级车型;吉利银河星耀8以5米车身、激光雷达配置定价12万内,用“高配平价”重构竞争力。工信部强调:“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降低成本,而非牺牲质量。”

2. 生态协同构建护城河

奇瑞与华为的合作成为跨企业协同的范本。尹同跃透露:“双方约定意见分歧时听华为的,一致时听奇瑞的。”这种软硬件优势互补,推动智界车型在智能座舱、5G通信领域快速突破。产业联盟模式正在超越单打独斗。

奇瑞尹同跃坦言:不喜欢“价格战”一词,我是被“捆绑”进来的-有驾

3. 出海需要“统一战线”

凭借海外销量占比近50%的优势,奇瑞呼吁建立行业出海协同机制:“我们要做文明使者,不给国家添麻烦。” 中汽协同步倡议车企海外避免低价倾销,通过技术认证、本地化服务提升品牌价值。从“卖低价”转向“卖技术”成为核心策略。

---

四、重构竞争逻辑:从卷价格到卷价值的升维之战

当尹同跃在7月的中国汽车论坛上再次表态“不再追求销量排名,质量与创新更重要”时,奇瑞已启动战略转向。行业监管与市场机制也在同步调整:

奇瑞尹同跃坦言:不喜欢“价格战”一词,我是被“捆绑”进来的-有驾

- 政策引导:工信部将整治“内卷式竞争”,四川、河南等地叫停“高息返佣”车贷套路,终结虚假价格战;

- 考核变革:尹同跃建议政府增加对创新、品牌升级的考核,给予转型耐心;

- 价值回归:广汽、吉利提出“价值战”理念,通过模块化平台(如吉利SEA)降低研发成本,把资源投向固态电池、线控底盘等核心技术。

正如尹同跃所言:“中国市场这么大,世界市场这么大,向上的空间是无限的。” 当企业拧成一股绳,以技术共赢取代零和博弈,中国汽车才能真正从“销量冠军”蜕变为“价值标杆”。

---

> 夜幕下的芜湖工厂,机械臂挥舞着焊出奇瑞车身的每一道曲线。尹同跃站在总装线尽头,看着新车标印着“MADE IN CHINA”驶向全球港口。他想起年轻时参与组装第一台发动机的热情——那无关价格,只关乎对“中国制造”四个字的信仰。如今的他更笃定:当行业放下价格屠刀,才能拾起真正通往未来的钥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