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R-趣车评」现在真的需要专业车评人吗?

哈喽小伙伴们,时隔几年终于又和大家见面啦,作为汽车媒体从业者的我在最近几年愈发感觉媒体这个行业的艰难,所以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现在的汽车行业真的需要“车评人”吗?

作为一个从小喜爱汽车的人来说,小时候对于汽车知识的获取就是路边报刊亭中一本本汽车杂志,那里不仅有世界各地的超级跑车和豪车,还有很多“脑洞大开”的车型设计,从精灵古怪的“宝马蛋”到颠覆审美的菲亚特multipla,从优雅至极的捷豹E-type到风驰电掣的莎麟S7,亦或是中国品牌首次出征纽北的瑞麟G5,在我成长的道路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甚至在十多年前家里购买第一辆车的时候一度将国产品牌车型放在首要考虑的地位。

再后来,中国互联网开始快速发展,各路自媒体账号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喷涌而出,在其中也不乏各界专业人士在其中为大家科普汽车知识,让大家用最低的成本了解相关车型的特性和目标人群。也就在那个时候,我有了一个通过分享自己实际体验让大家来了解汽车的想法,俗称——车评人。

首先我要着重感谢所有前公司在我刚入汽车媒体的时候,让我的技能得到大幅的提升,也让我了解到了原来汽车媒体也不是像网上所看到的那样,可以百分百的和观众分享自己试驾之后的真实感受,甚至有时候“委婉”地表达一些购买建议都会被厂家公关追着要求修改甚至删除自己的文章或者视频内容,这也是促成我今天和大家讨论的原因。

洋洋洒洒一大篇,终于进入正题了,请各位说出一到两名自己心目中的“专业汽车测评媒体”,不知道大家会说谁,至少在我这里,几乎找不出来一个了,甚至现在最喜欢的汽车媒体人也只剩极速拍档、袁启聪这些了。这两年也和很多主机厂以及公关公司的小伙伴们聊过,在现在这个碎片化信息爆炸的年代,专业的汽车测评几乎没有任何受众,大家不在乎这辆车采用的双叉臂悬架在哪个支点做了调整来应对激烈驾驶时的轮胎内倾,也不会去讨论为什么有的车都2025年了还可以为了能耗去配备一个超窄的“面条胎”,“媒体老师们”也只知道一味地根据厂家workshop上的通告一遍又一遍地在文章或者视频当中告诉大家,厂家采用的19、20、21、22寸轮毂是有多么良心,才几万块钱的车也能为大家配齐“冰箱彩电大沙发”甚至还能对标百万豪车!更绝的是现在还有一部分汽车媒体老师分不清“迈Mile”和“公里每小时km/h”,不懂马力和功率之间的差距,看不懂动力系统的MAP图,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媒体老师”连驾照都没有!穿着高跟鞋小短裙站在车边上就能说车,对此我只能说:@@#%#@¥%!

当然我知道这是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下大家不得不作出的选择,但是我认为,既然作为一个在厂家口中拥有创作权的“媒体老师”,大家至少应该在创作中能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体验和独立建议,而不是对着厂家的通稿狂念一通。就比方说前两个月某厂给我司提供了一台号称对标百万豪车的国产新能源车型,在长达近一周的实际体验当中,我发现它无论从底盘滤震还是动力匹配上都不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合资品牌十几万元的车型,甚至那个号称满油满电能够行使四五千里的“混动系统”在车辆“节能混动”的模式下,依旧开出了馈电油耗接近12升的成绩。可是在网上却找不到任何一个内容是说这车油耗高底盘滤震差的。大哥们,你们坐在后排过坑过坎身体都扭成这样了,还能腆着脸说这车很舒服啊?这不招笑吗?

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很多汽车自媒体为了搏出道不择手段,有的在车展现场穿着印有历史照片的服装去合资品牌展台,还有的为了吃“爱国饭”直接在视频内容当中不顾青红皂白各种开喷合资品牌,还直言不讳说“那些还买X合资品牌的都是软膝盖、走狗!”妥妥的煽动民粹,挑起对立。历史上那些合资品牌的国家在中国在全世界确实作出了很多惨绝人寰的事情,但是他们在中国成立合资车厂也是和国有企业进行的合作,那照这些“媒体老师”的逻辑,这些国有企业也是“软膝盖、走狗”吗?可别忘了,在很多国产品牌的成立发展初期,大多数都是靠着“仿制”合资车型+合资发动机起家的,可以说没有这些合资品牌,国内也不会有这么多活下来的自主品牌。

但是话说到这里,还是要说国内品牌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也是十分争气,无论是供应链优势还是产业优势都让合资品牌无比难受,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以前大家高不可攀的豪华品牌车型现在都能用比较优惠的价格直接拿下,而国产品牌更是在性价比上做到了极致,无论是万元级的“家庭第一辆代步车”还是百万级的“中式新豪华”,几乎做到了在全价位全级别车型当中对合资品牌甚至是豪华品牌的全面赶超,合资品牌有的咱们自主品牌都有,而自主品牌有的合资品牌可能都不知道这是什么,让老百姓也能花更少的钱享受到更舒适的出行体验!

扯远了还是拉回来,很多车型确实配置更高了,但是带来的后果就是车身变得更加沉重,就以某国内豪华电越野来说,高达三吨多的体重让它几乎不适合任何激烈驾驶,但是大多数的“车评人老师”在评价这款车时却会说这款车坐着很舒服,底盘很有支撑性,拜托!高速变个道车头都塌成这样了你告诉我这叫有支撑性?还有他们把这台车行驶在碎石路上的时候,我真的怕超重的车身和尖利的碎石让他们的“来的时候好好的,回不去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媒体老师”在试驾活动当中也会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举动:编队行驶时突然越双黄线逆行,只为拍摄一张“编队行驶照片”;开车时不顾全车人反对自行安装副驾驶挡风玻璃拍摄机位并探头过去调整;公共道路测试车辆“零百加速”及“百公里刹停距离”,严重扰乱公共交通秩序。有时候真的在想:到底是现在媒体从业门槛太低了还是做汽车媒体就一定要求要做这些没素质行为呢?我不明白,也期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能一起讨论一下。

最后的最后,其实想和大家说,目前无论说汽车厂家、公关公司还是汽车媒体的压力都大,厂家造了一款车,需要推向市场,公关公司接了厂家的推广需求就需要寻找各路媒体,而传统汽车媒体受众有限不一定能达到厂家的传播需求,所以就催生出一大波不专业的“专业汽车媒体”,丝袜短裙高跟鞋、插科打诨无底线齐上阵,“一分钟了解XXX车”、“三分钟告诉你XXX车的隐藏设置”这类视频层出不穷,没有人关心一台车它的转向手感怎么样,没有人关心这台车的阻尼设定是否还需要调整,也没有人关心一台车的人体工程学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需求,他们只是一味地告诉你这台车零百加速有多少,车内的皮质使用了和XXX车型同款的材料还有什么分辨率的中控大屏,消费者需要吗?可能在那么一两分钟里好像了解了这辆车的一切,但是真是这样吗?就看现在这些新能源车型的车祸案例就知道了,大家认为的操控就只有零百加速,对车辆的极限一无所知。看到这里,你认为现在真的还需要专业的“车评人”了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