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什么最可怕?不是华尔街的暴跌,不是硅谷的裁员,而是福特CEO吉姆·法利那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我们陷入困境,甚至到了造不出车的地步。"
说这话的时候,这位汽车界的老江湖显然没想到,自己会成为美国制造业"卡脖子"危机的代言人。
事情得从今年4月说起。
4月4日,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并于发布之日起正式实施。
这7个看起来生僻的化学元素,却是现代汽车工业的"生命线"。稀土永磁材料,这个普通人听都没听过的东西,竟然能让美国汽车工业巨头们集体"歇菜"。
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近70%,2020年至2023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稀土量占总进口量的70%。
换句话说,美国汽车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基本上就是"离了你我活不了"的那种。
画面切换到芝加哥的福特工厂。崭新的探险者SUV在流水线上排成长龙,但这些价值几万美元的"铁疙瘩"却像是缺了魂似的——方向盘助力系统空空如也。
没有稀土永磁材料,就没有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没有助力转向,这些SUV就是一堆精美的废铁。工人们只能无奈地看着生产线闲置,一停就是一周。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电动座椅调不了,雨刮器摆不动,车门锁开不了,音响系统也成了哑巴。一辆现代汽车,竟然因为几克重的稀土材料,变成了"四不像"。
中国对部分稀土合金、稀土混合物和稀土磁铁实施出口管制才刚满两个月,海外汽车制造商及行业协会纷纷发出警告,称这些关键材料的缺乏将使的众多的汽车制造工厂面临延误甚至停工威胁。
这场"稀土风暴"的影响范围,远比想象中要大。
不仅是福特,整个欧美汽车工业都感受到了这种"切肤之痛"。"全球汽车行业都看到了中国对美反制的威力,正极度恐慌"。
有意思的是,印度企业更是着急得不行,称"5月底库存耗尽,汽车生产将陷入停滞"。看来,不只是美国人在为稀土发愁。
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供应链危机,美国人的反应倒是很"美国"。一家美国稀土制造商甚至非常自信地宣称,"明年我们就能有所作为"。
"明年我们将开始在稀土磁铁上取得进展,我们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我们会有所作为",美国稀土公司首席执行官约书亚·巴拉德的这番话,听起来更像是在给投资者打气,而不是在解决实际问题。
但问题是,稀土开采和精炼是一个高度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产业。从矿山到成品,需要几十道工序,每一道都需要精密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想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稀土产业链,谈何容易?
更讽刺的是,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在多次亲临中国后,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表达了深深的震撼。还有部分美国车企为规避管制,正秘密筹划将生产线迁往中国。
他坦言,中国的电动车企已经凭借着出色的技术实力、低成本供应链以及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在全球竞争中展现出了领先优势。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这场博弈简单地理解为"中国卡美国脖子"。中方管制稀土出口,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
这更像是一种对等反制——你搞关税壁垒,我搞出口管制,大家都别装无辜。
稀土政策是中美经贸博弈中的关键杠杆,中美关税谈判达成突破性共识后,外界目光迅速转向中国稀土出口政策。这说明,稀土已经成为了国际经贸谈判桌上的重要筹码。
吉姆·法利的那句"造不出车",听起来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感叹,而不是对现实的准确描述。美国汽车工业不会因为稀土短缺而彻底停摆,但这场危机确实给美国制造业敲响了警钟。
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所有领域都做到完全自主。相互依存是现实,但过度依赖则是危险。
如何在开放合作与产业安全之间找到平衡,这不仅是美国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个参与全球分工的国家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稀土博弈,远没有结束。接下来的剧情,或许会更加精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