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在泰国的这把火,烧得不小,连泰国工业联合会副主席纳瓦都忍不住去工厂现场“溜达”一圈。10月18日,在罗勇府WHA工业园区,一场不动声色的制造业变革正在悄悄展开。中国来的新能源巨头比亚迪,正以看得见的速度,把东南亚的电动车市场搅了个底朝天。
说起来,比亚迪这个新邻居刚搬进泰国没多久,但动作可比泰拳还快。2024年7月比亚迪罗勇工厂刚投产,产量就开始蹭蹭上涨。短短几个月,已经造了5.5万辆车,全年产量目标超过4万辆,哪个大厂能有这神速?别以为这厂门禁森严,全是老中带着翻译闷头苦干,其实工厂5800个员工,有92%是泰国人,还要继续涨到95%。技术这个锅,早就甩不开了。厂里有40来个管理层,三百多个工程师,也基本是本地面孔,甚至连学校都拉来合作实习,仪式感搞足了,人才梯队没断档。什么培养新生力量,早不是一句口号。
工厂本地化生产的比例也直线上升,去年是45%,今年已经飙到54%。没个过硬的采购体系,能拉上35家本地零件供应商么?泰国人都看在眼里。用泰国自己的零部件,给他们留饭碗,也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你别说,泰国零部件行业从巅峰的60万人跌到眼下的40万人,进口配件抢了不少工作机会。要是有更多像比亚迪这种舍得开放供应链的厂家,汽车业的饭碗肯定更牢靠些。
当然,也不是随口一夸就能混过关。比亚迪在出口这块玩得溜得很。2025年底,他们的目标是出口1万辆,截止8月25日,已经出口了959辆,累计出去的车总计3300多辆,目的地可不仅是周边小兄弟,还远销英国、德国、比利时这些发达国家。不但如此,企业还打算用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系统,把售后服务提上新台阶,修个车都能玩人工智能,是不是很带感?
说到政策这个“干爹”,泰国政府的EV3.0和3.5政策执行得很有章法,电动车新用户能享受各种奖励。营销环境一好,大家的胃口就跟着大起来——今年泰国全年的新车销量预估有60万辆,其中电动车能占到10万,算算比例,相当于每六个新车主里就有一个开的是电动。别看整体经济发条转得慢,电动车赛道反倒越跑越快。
不过也别光唱赞歌,泰国本土对动力电池和基础设施的补短板焦虑并没有消除,国内需求还得提上去。现在泰国还是全球第十大的汽车生产国,要想往“新能源车制造中心”这块金字招牌靠近,靠中国大厂“拔河”还远远不够。本地供应链需要不断升级,电动车激励政策也得上台阶,别在“中看不中用”那边徘徊。
顺带一提,最近网上那些说比亚迪“召回10万辆”的小道消息,在泰国可没市场。官方回应得很干脆,这是2015年在中国老家生产的车型,泰国根本没卖过。这一招“清白自证”,打得颇有分寸。有个别电池性能问题,也是案子一出现就单独对症下药,没有甩锅套路。这种处理方式,给业界树了个正面板样:毕竟车企玩命卷的今天,能坦诚负责比什么花活都更能“圈粉”。
而比亚迪在泰国的工厂产能更是像踩了风火轮,规划年产是15万辆,还要装上双班制,国内市场刚消化一半,另一半打算直接出口。比亚迪心里有点“小算盘”,出口目标设定到40%,不光赚泰铢,连欧元英镑一块儿薅。
翻到泰国新能源产业全貌,外资进来,泰国本地企业慌不慌?其实多数人脑子灵光点,立刻明白一件事: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公私合作,才有好日子。中国企业敢于放开供应链,把本地学生和工人带进车间,泰国造车业才望得见更美的明天。与20多家院校合作,到企业实习学点真把式,大学“象牙塔”走向生产一线这条路被越走越宽。
一边是外资的热情投入,一边是政府的持续推动,泰国这个“电动车舞台”上简直热闹。比亚迪不是唯一的“演员”,但绝对是最会“整活儿”的那个。什么叫黄金机遇期?这会儿的泰国新能源,看上去比芒果糯米饭还香。一旦政府下决心把EV政策继续升级到4.0、4.5阶段,各种福利和便利一上去,投资商和买车人的底气自然更足。
别以为泰国发展追不上第一阵营,新能源的大船上正需要这种全球化的“船长”来把舵。有比亚迪这样的现身说法,既带着本地劳动力一起上船,又不忘捞一把外贸金。这买卖做得,既讲情怀也讲实力。
看行业大势,泰国车企已经很清楚:如果想在全球汽车业群雄逐鹿中保住话语权,新能源赛道一刻都不能掉以轻心。不单是造车,零部件供应体系、后市场服务、人才培养,各环节都得齐步走。每个环节都有人接力,才能不被时代甩下车。
有人担心新能源这阵风还能刮多久?答案其实很简单。但凡还有人想要更清洁的空气、更便捷的出行、更实惠的能源,中国企业与本地合作的玩法只会越卷越深。比亚迪的“电动狂飙”,某种意义上也是泰国经济在新动荡周期里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从总装车间到焊接生产线,从高校到企业办公室,每个人都在拼速度、押未来,把中国动力变成东盟制造的新脊梁。
故事说到这,该给比亚迪和泰国给点掌声了,毕竟,能把造车玩出新花样,还让合作双方都吃上红利的,可真不常见。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