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咂摸出点味道来?最近ESG这词儿,像雨后春笋,到处冒头。说白了,就是企业得有点良心,别光顾着挣钱,还得对环境和社会有点儿交代,公司治理也要敞亮。听着像老生常谈,可福田汽车那份可持续发展报告一出,嘿,这ESG好像还真有点门道。
先来个“秀肌肉”的数据:2025年头一季,福田汽车吭哧吭哧卖了17万辆车,其中新能源占了2.5万,同比窜了174.2%。营收148个亿,净赚4.36个亿,同比增长70.1%。这数字够硬气吧?更带劲的是,他们撂下一句话,说这都是把可持续发展这颗“定海神针”插在战略核心上的结果。所以问题来了,难道那些过去“跑马圈地”的企业,现在都洗心革面,要当三好学生了?
这事儿,可不能浅尝辄止。福田汽车这ESG,不是蜻蜓点水,捐点儿香火钱、刨个树坑。他们家副总巩海东说了,关键是瞅准全球化的风口,把自己的地盘守住了。怎么守?产品得有新花样,成本得能掐会算,客户用起来得省心省力。这三板斧听着扎实,但挠头的是,这跟ESG能扯上啥关系?
这就得扒一扒,福田汽车是怎么把“双碳”这事儿,掰扯成自己的“金刚钻”了。他们跟钢厂联手搞“绿钢”,用更对得起地球的材料;自己搭了个光伏电站,自给自足;还捣鼓了个“EPMES”双碳工程体系,从摇篮到坟墓,全生命周期减碳。更狠的是,他们不光自己玩命,还撺掇着供应商一起搞绿色供应链,带着上游企业一起“减负”。这阵仗,有点像“链主”企业,领着大家伙儿共同富裕(绿色那种)。
聊到这儿,你可能嘀咕,这不就是技术迭代、产业转型嘛?跟ESG有毛线关系?关系那可大了去了!别忘了,现在全球供应链都在乾坤大挪移,ESG早成了国际贸易的“敲门砖”。你不达标,人家压根不带你玩。福田汽车这套“连环招”,不光能降本增效,还能让他们更丝滑地融入全球产业链。这才是ESG的真正价值:它不是累赘,而是企业拿到全球竞争入场券的“金钥匙”。
当然,福田汽车也没撂下“老本行”——出口。2024年海外销量15.3万辆,稳坐中国商用车出口的头把交椅,连续14年。但他们玩的不是简单的“倒爷”,而是“价值链外输”。在新兴市场建KD工厂,搞本地化生产;在成熟市场,跟依维柯眉来眼去,借他们的道儿叩开欧洲的大门。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让他们毛利率都水涨船高。这说明啥?说明中国企业不再是靠价格战,而是凭技术、凭品牌、凭服务,在全球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扯了这么多,ESG这事儿,也不能全靠企业“觉悟”。政府的运筹帷幄、行业的标尺、消费者的抉择,都缺一不可。当我们习以为常地把企业社会责任当成是“额外的开销”时,有没有忽略了它背后潜藏的巨大红利?或许,ESG不仅仅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长线投资”,一种对企业未来、对社会未来的“囤货”。
就像福田汽车,从1996年呱呱坠地到今天,一路栉风沐雨,每一次转身,都是一次“战略卡位”。从“世界工厂”到“可持续解决方案的操盘手”,中国制造业的路,还很长。而ESG,或许就是点亮这条路的一盏明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