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轮胎出口火爆,但国内市场70%被外资占,国产品牌突围成关键

上周有个朋友换车,提了辆国产新能源,挺兴奋。

没过两天,又来问我一个特有“班味儿”的问题:车子开着哪都好,就是想把原厂配的轮胎换了,4S店推荐米其林,要一千多一条,他自己上网看,同尺寸的国产品牌,性能参数看着差不多,价格直接腰斩。

问我这差价到底是在交“智商税”还是在买“安全感”?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哪个好”的问题,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巨大的产业悖论:中国的轮胎产量占了全球近一半,出口到海外,欧洲人、东南亚人都抢着用,性价比高,质量稳定。

国产轮胎出口火爆,但国内市场70%被外资占,国产品牌突围成关键-有驾

但一扭头看国内,尤其是中高端市场,70%以上的份额,还牢牢攥在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这些“浓眉大眼”的外资品牌手里。

这就像一个厨子,做的菜在海外被评为米其林推荐,结果在自己家开的饭馆里,客人进门还是只点隔壁的西餐。

这局面挺拧巴的,问题出在哪?

要捋清这事,不能只看轮胎本身,得把视角拉高,算一笔“渠道账”。

我们大多数人接触轮胎,无非两个场景:买新车时的原配胎,和开了几年后的替换胎。

这两个场景,过去几十年,话语权都不在消费者手里,也不在轮胎厂手里,而是在一个“中间商”——汽车主机厂和它背后的4S店体系手里。

先说原配胎。

一个汽车品牌,尤其是传统豪华品牌,比如BBA,它在选择供应商时,考虑的绝不只是“性价比”。

它考虑的是一整套“品牌价值传递”。

国产轮胎出口火爆,但国内市场70%被外资占,国产品牌突围成关键-有驾

用米其林、倍耐力,消费者会觉得“嗯,这车用料扎实,高端”。

这是一种路径依赖,一种品牌间的互相背书。

主机厂用你,是给你“抬轿”,给你做了最强的市场教育,当然,采购价也会压得比较低。

国产轮胎厂早期技术、品牌都落后,想进入这个“朋友圈”,门槛极高。

再说替换胎市场。

当你开车去4S店,说要换轮胎。

销售会怎么做?

他大概率会拿出一本册子,指着米其林、普利司通说:“哥,您这车,原厂配的就是这个,静音、舒适,最匹配。”

这话术背后,有两层算计。

国产轮胎出口火爆,但国内市场70%被外资占,国产品牌突围成关键-有驾

第一层是“认知惯性”,你原来的就是这个,换一样的最省心,不会出错。

第二层,也是更核心的一层,是“利润”。

一条外资品牌轮胎,进价可能是600,卖给你1200,毛利600。

一条性能差不多的国产品牌,可能进价350,按同样的利润率卖700,毛利也才350。

你是销售,你推荐哪个?

所以你看,在传统燃油车的渠道体系里,国产轮胎面临的是一个结构性的困境。

它不是简单输在“品牌”或“技术”上,而是输在了“渠道的利润分配”上。

4S店这个体系,像一个巨大的过滤器,它天然倾向于推荐高单价、高毛利的成熟外资品牌。

国产轮胎即便物美价廉,但因为动不了渠道的“奶酪”,就很难被推到主流消费者面前。

国产轮胎出口火爆,但国内市场70%被外资占,国产品牌突围成关键-有驾

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自然会觉得“贵的就是好的”,这个认知闭环一旦形成,就很难打破。

这个“便宜没好货”的标签,一旦贴上,就像个紧箍咒。

国产轮胎为了生存,只能在存量的、对价格更敏感的低端市场里“内卷”,做性价比,结果越做,品牌形象越往下走,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这就解释了为啥海外市场卖得火,因为海外的替换胎市场渠道更分散,没有4S店这种强势的“包销”体系,大家凭本事吃饭,性价比就是硬道理。

但现在,这个坚固的渠道壁垒,被一个“野蛮人”撞开了,这个野蛮人,就是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对轮胎产业的冲击,远不止是“多了一些订单”那么简单。

它从根本上重塑了整个游戏规则,可以总结为三个“新”:新渠道、新需求、新用户。

首先是“新渠道”。

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从诞生之初就抛弃了传统的4S店模式,采用直营。

国产轮胎出口火爆,但国内市场70%被外资占,国产品牌突围成关键-有驾

直营模式下,车企的“算账”方式完全变了。

它不再依赖卖配件赚钱,而是更看重整车的成本控制和用户体验。

这就给了国产轮胎一个历史性的机会。

比如,一家新势力车企采购轮胎,它会发现,用某国产头部品牌的EV专用胎,在静音、低滚阻(影响续航)这些关键性能上,和外资品牌打得有来有回,但采购成本能低20%-30%。

这省下来的钱,可以用在电池上,可以用在智能座舱上,直接转化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于是,主机厂有足够的动力去“扶持”国产供应链。

从数据上看,国产轮胎在新能源车原配市场的份额,从几年前的个位数,已经飙升到超过30%,这就是渠道变革带来的直接结果。

其次是“新需求”。

新能源车跟燃油车有两个核心不同:一,因为电池,车更重;二,电门一踩,瞬时扭矩巨大。

国产轮胎出口火爆,但国内市场70%被外资占,国产品牌突围成关键-有驾

这两个特点导致轮胎的磨损速度远超燃油车。

这就对轮胎的耐磨性、抓地力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

过去,外资品牌在燃油车领域积累的那些“祖传配方”和调校经验,在新需求面前,优势不再那么明显。

大家几乎回到了同一起跑线。

谁能更快地针对EV车型的特点做研发和迭代,谁就能抢占先机。

这方面,本土作战的中国轮胎企业,背靠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可以拿到一手的用户数据和路况信息,研发迭代速度有天然优势。

比如赛轮搞的那个“液体黄金”技术,解决了耐磨、抗湿滑和滚阻这个“魔鬼三角”的平衡问题,就是典型的针对新需求的技术突破。

最后是“新用户”。

买新能源车的这批用户,画像也和传统燃油车主不太一样。

国产轮胎出口火爆,但国内市场70%被外资占,国产品牌突围成关键-有驾

他们更年轻,更习惯于互联网思维,买东西前喜欢自己“做功课”,看测评、逛论坛,而不是盲目听信销售的一面之词。

他们对“品牌光环”没那么感冒,更看重实际的性能参数和真实的用户口碑。

当一个蔚来车主在车友群里说,换了某国产轮胎后,续航涨了20公里,胎噪还小了,这种“口碑传播”的杀伤力,比4S店销售说一万句“米其林是顶级”都管用。

新的用户心智,正在通过新的社群渠道,慢慢被建立起来。

所以,回到开头我朋友那个问题。

我给他的建议是,别纠结于“智商税”还是“安全感”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

不如换个角度算三笔账:

第一笔是“金钱账”。差价一倍,这笔钱省下来是实打实的。

第二笔是“性能账”。

国产轮胎出口火爆,但国内市场70%被外资占,国产品牌突围成关键-有驾

去网上查专业测评,看这条国产胎在干湿地刹车、噪音、滚阻这些硬指标上,跟你看中的那条米其林到底差多少。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差距微乎其微,甚至在某些单项上反超。

第三笔是“心理账”。

你是不是那种“只要不是最贵的,心里就不踏实”的人?

如果是,那就多花钱买个心安,这钱花得也值。

如果不是,那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公开的数据呢?

想清楚这三笔账,答案自然就有了。

国产轮胎在国内市场被外资“压制”,本质上是一个前互联网时代,由渠道霸权和信息不对称共同造成的结构性问题。

如今,新能源汽车这条“鲶鱼”,不仅搅动了汽车市场,也意外地为国产轮胎撕开了一道冲破渠道垄断的口子。

未来几年,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新车出厂就配着国产轮胎,消费者在换胎时,也会把国产品牌放进主流备选清单。

这个局面的扭转,靠的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渠道变革、技术对位和用户心智的迁移。

这盘大棋,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