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消息,可以说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了。
那就是,一直以来在马路上、赛道上、还有大家心里明争暗斗了一百多年的两个德国老对手——奔驰和宝马,居然可能要坐到一张桌子上谈合作了。
而且,合作的内容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奔驰,这个被誉为“汽车发明者”的百年品牌,竟然打算向宝马采购发动机。
这消息一出来,大家心里肯定都犯嘀咕了:这是真的吗?
奔驰怎么了?
难道自己造不出好发动机了?
这不等于向全世界承认,自己的“心脏”技术不如老对手宝马吗?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奔驰为什么会动这个念头?
说白了,就是日子不太好过了,赚钱变得越来越难。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奔驰车标一亮,那就是豪华和财富的象征,怎么会缺钱呢?
但现实往往比想象的要骨感。
就在不久前,奔驰公司公布了最新的财务报告,数据确实不太好看。
尤其是汽车业务的利润率,竟然一下子掉到了百分之三点二。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奔驰卖出去一辆一百万的车,辛辛苦苦造出来,刨去材料、人工等各种成本,最后拿到手的毛利润可能就三万出头,这还没算上巨额的研发投入和广告宣传费用。
更让人头疼的是,上半年的汽车销量也掉到了近五年来的最低水平。
面对这样的局面,新上任的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林松心里跟明镜似的,他很直白地告诉管理团队,光靠省吃俭用、削减开支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关键还是得拿出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的好产品。
那么,问题具体出在哪个产品上了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恰恰是现在市场上非常火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原本,全世界的汽车大厂都在高喊着要全面拥抱纯电动时代,但很多消费者用实际行动投了票。
他们发现,纯电动车的充电桩还不够普及,长途旅行总有续航焦虑,反倒是这种既能加油又能充电,短途用电省钱、长途用油方便的混合动力车,成了眼下最实用、最让人安心的选择。
市场需求一下子爆发了,奔驰原先的生产计划显然没预料到这一点,导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出现了:他们为这些混合动力车准备的内燃机,也就是汽油发动机,数量根本不够用。
这时候要怎么办?
重新投资几十个亿去建一条新的发动机生产线吗?
在公司整体业绩不佳、需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候,这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所以,一个最直接、最省钱的办法就浮现在了奔驰高层的脑海里——那就是从外面买。
这下问题就来了,买谁的呢?
奔驰的第一个念头,其实是咱们中国的吉利集团。
这个想法从商业逻辑上看,是完全成立的。
因为吉利现在是奔驰公司最大的股东之一,两家本来就是“亲戚”关系,合作起来顺理成章。
更重要的是,吉利这些年通过收购沃尔沃等国际品牌,技术实力突飞猛进,尤其是在发动机技术方面,可以说是世界一流水平,而且成本控制得还非常好。
如果能用上吉利提供的发动机,对奔驰来说,既能解决燃眉之急,又能有效控制成本,简直是两全其美。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一个非常现实且敏感的问题挡在了面前:政治因素。
奔驰的管理层冷静下来一分析,他们的车是要卖到全世界的,尤其是美国这个极其重要的市场。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在美国一个富丽堂皇的奔驰展厅里,销售员正滔滔不绝地向客户介绍着这辆车纯正的德国血统和精密工艺,结果客户好奇地打开引擎盖,发现发动机上赫然印着“中国制造”的字样。
在当前美国的政治氛围下,这可能会带来不小的麻烦。
一些美国政客很可能会借题发挥,炒作所谓的“技术安全”和“供应链风险”,进而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贸易壁垒和关税制裁。
所以,这并不是说吉利的发动机不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咱们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已经强大到足以让西方竞争对手感到一种“政治上”的压力,奔驰才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本来在商业上最优的选择。
从这个角度看,这何尝不算是对我们中国制造实力的一种无奈的肯定呢?
既然向东的路走不通,奔驰只能回头,在欧洲老家寻找合作伙伴。
于是,他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那个位于慕尼黑、相爱相杀了一辈子的老对手——宝马身上。
据说,这个想法的萌生其实已经有一年多了。
奔驰的CEO康林松在一次非公开的场合,就向宝马的CEO齐普策试探性地提出了这个想法。
这就像是武侠小说里两大门派的掌门人进行了一次秘密会晤,经过了一年时间的酝酿和初步沟通,现在这件事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谈判阶段,由双方负责技术的董事会成员带着各自的专家团队,开始坐下来商讨具体的合作细节了。
根据目前透露出来的一些信息,双方的谈判已经相当深入。
宝马最早可能在2027年开始,正式向奔驰供应发动机。
第一批合作的产品,就是奔驰目前最急需的四缸汽油发动机。
而生产这些发动机的地方,将是宝马集团位于奥地利的斯太尔工厂,那可是宝马的“动力心脏”,一年能生产超过一百万台发动机,产能完全不用担心。
而且,双方的合作可能还不止于此,未来还有可能扩展到柴油发动机,甚至是变速箱等更核心的传动部件。
为了避免之前提到的在美国市场可能遇到的关税问题,两家公司甚至还在考虑,要不要干脆在美国合资建一个发动机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
如果这笔史无前例的交易最终能够达成,那么对双方来说,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奔驰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甚至可以说有点“打脸”的意味。
毕竟,他们的CEO康林松曾经是坚定的电动化推动者,多次表示要尽快淘汰内燃机。
现在却要回头向最大的竞争对手采购发动机,面子上确实有些挂不住。
但这恰恰体现了成年人世界的商业法则:在生存和盈利面前,所谓的面子和过去的豪言壮语,都得暂时放一放。
这也说明奔驰的管理层是务实的,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通往纯电动未来的漫长道路上,高效的混合动力技术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依然是市场的主流和利润的来源。
与其自己硬撑着投入巨资去研发即将被淘汰的技术,不如把宝贵的资金和精力,集中投入到决定未来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上。
而对于宝马来说,这笔生意简直是稳赚不赔,可以说是赢麻了。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获得了稳定的大额订单,工厂的生产线可以满负荷运转,规模上去了,成本自然就下来了,利润也就更高了。
更重要的是,这对其品牌声誉是一次巨大的提升。
你可以想象,宝马完全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告:“看,我们的发动机技术有多牛?连我们最强大的对手奔驰,都得来找我们买!”事实上,宝马一直都有为其他汽车品牌提供动力系统的业务,比如丰田的跑车、路虎的部分车型,甚至一些小众的英国跑车品牌,用的都是宝马的“心脏”。
但如果这次的客户名单上能够加上“梅赛德斯-奔驰”这个名字,那绝对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胜利,足以被写进汽车工业的历史。
这件事也告诉我们,如今的汽车行业,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面对产业转型和市场变化的巨大压力,即便是昔日的死敌,也可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携手前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