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朋友刚刚提了一辆新车,他兴高采烈地跟我分享用车心得,说他刚买的这辆增程式SUV在市区百公里油耗竟然才4.2升,而我那台小摩托车油耗还不止呢。真是不得了。不过你要听他讲跑高速的情况,油耗一下子蹿到了9.8升,比普通燃油车还高。这差别搞得人一脸蒙圈这增程式技术到底是有多高明,还是纯属唬人?
像“增程式省油吗”这种问题吧,网上讨论也不少。有个特别亮眼的评论语气特别实在,还挂着点“我很懂”的味儿:“啥增程式省油不省油,你连能量守恒定律都没搞明白,怎么跟人聊这些?”好家伙,一下子给增程式技术盖了个绝对性的帽子。可你要说它完全是营销噱头,不省油,这也有点太绝对了吧,我们再好好琢磨琢磨。
乍一听,“烧油发电再驱动车轮”的设计确实感觉比传统燃油车再多绕几个弯儿,谁都会以为增程式车更费油。只要多了一个能源转换环节,能量损耗不是更明显?这基本逻辑看着没啥毛病,但说白了它忽略了一个关键点:燃油车的“糙汉体质”。
传统燃油车跑市区时吧,遇上个红灯就得刹车,刚停下来没一会儿又怼油门,车熄了又点火,发动机那热效率很多时候压根都不到20%,结果就是大部分油都化成了热量溜了。而增程式车不一样,它里边那个增程器吧,可以一直保持在最佳“工况模式”,热效率噌地直接翻倍,能达到40%左右。你可以燃油车有点像跑障碍赛的普通人,一分一秒都耗力气。增程式车就像是专业跑步运动员,跑得均匀稳当,拉长了差距。
像奇瑞最新的混动发动机,它的热效率居然能做到44.5%,这个数据圈里很多人就叹一声“得劲,干得漂亮”。这也意味着,1升的油能发电3.7度,折算下来是个很可观的效率。也城市路况里车主挪挪腾腾地开,其实八成的通勤都是短距离,这种情况下,增程式完全可以只靠电力让车跑,油耗看上去真就低得逆天。
不过这个增程式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它的省油优势差不多到高速公路上就被碰了个鼻子。高速嘛,车速飙上去,增程器可不得转得蒙圈儿,拖这么重的车加跑大功率,这时候能量转换损耗就完全显现了。以理想L9那种“网红车型”为例,它跑高速还亏电,油耗一下子能飙到12升以上,跟许多燃油车比起来非但占不到便宜,甚至还能输一块。
说个题外话,很多增程式电动车的整备质量吧,都奔两吨五去了,这玩意儿真沉。整车重量本来就难省油,加上高速行驶嘛,风阻的对抗又是个大头,你说油耗怎么可能下去?
还有,那大冬天的东北零下二十来度,增程式车的油耗真是不用想,妥妥地翻倍。主要是电池这玩意儿怕冷,低温续航直接爆减,增程器拼了命“救场”,既要给电池加热保住活性,又要供车内采暖,活生生地成了两头忙的“苦力”,费油也不奇怪。
咦,说到这,突然想起来,还有个事儿得琢磨一下。你把增程式车买回家,不光要考虑它平时用车场景,“隐性成本”也得掂量掂量。比如吧,电池三五年开始衰减,换不换是个事儿,再加上发动机和电驱双系统,你保养起来麻烦不麻烦?二手车残值这块也得盘算清楚,这种车的折旧率可能比燃油车还高个15%。这些事儿往细了想,直接影响你的钱包呀。
增程式技术当然不是骗局,它省油的底牌也不是胡编的。但它绝对也不是什么业内的万能钥匙。你要是天天在城市里通勤,平常公司楼下就能充电,那咱增程式车真是理想之选。有电的情况下,一脚油门下去安静、省心、成本低,确实没话说。可你要问问那些爱跑长途且还碰上充电不方便的人,估计得哭笑不得。
所以最终还是回归到,别把车企的营销话术当成“绝对真理”,买车得看自己用车的场景和需求,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路线。增程式确实有它的优势,但这世界上也没有什么东西是十全十美的,普通人不懂这些大道理也没啥,关键是咱得摁需求买东西,对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