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九十年代的摩托车价目表,在今天还能引起那么多人关注?到底是因为摩托车本身很稀罕,还是因为那背后藏着的时代记忆?
先别说什么技术参数,也别说什么性能优劣,咱们就聊聊那张老掉牙的价目表。说白了,那玩意要是放今天,不就跟电动车行门口贴的彩印价格单一个德行?谁稀罕?可为啥九五年的摩托车价目表,能让一帮人看得津津有味,甚至还有点儿感动?难道大家真是惦记那铃木、本田、雅马哈吗?我看未必。
说到底,那张价目表上不是写了一堆数字和型号,而是写着那个年代老百姓的梦想。你想想,那时候的一台摩托车,得多少钱?一万多,两万多,有的甚至比城市工人的年收入还高。现在随便买个电瓶车,三五千块都嫌贵,可放到当年,那是一家人得咬牙攒几年才能实现的“大工程”。你说,现在谁家要是把全家一大半的积蓄拿出来买个交通工具,还觉得光彩吗?八成还得被骂败家,可那会儿可是身份的象征。你骑上摩托,谁都得高看你一眼。
以前可不是谁都能骑摩托的。你敢说不羡慕?我记得小时候,邻居谁买了摩托,全小区都得知会一遍。还不是因为那声音大,而是因为这事够“炸裂”。你家有了摩托,那跟家门口贴个“大奔”标志差不多。骑出去一圈,碰着熟人,全是羡慕的眼神。聊到这里,我想问一句,凭啥那时候的一辆摩托车能撑起这么大的场面?大家追求的到底是啥?
其实归根结底,追的是一种“时代的跨越”。你想想,八九十年代,谁不是搞个永久、凤凰的二八大杠,最多装个铃,刮个铃铛。突然有一天,路上呼啸而过一台本田,金属质感直晃眼,声音咆哮,速度飞快,那时的感觉就两个字——“服气”。老百姓都喜欢新鲜事儿,有点本事、有点门路的,买得起摩托,那就是牛人。不是说能跑快多远,而是“我跟别人不一样”,你说这种心理到哪都吃香,要不为啥人人向往“诗和远方”?其实那会儿的“诗和远方”,就是一辆摩托车下的自由。
再看那会儿的价钱。哪个工薪家庭不琢磨半天?买摩托车等于提前消费了几年的幸福。你说值不值?老百姓从来都是用“咬牙狠下心”来买梦想。为啥有人就认准了摩托车?买了之后能干啥?绝大多数人,不就是家里添了点光,自己也有了点底气。开出去逢年过节走亲戚,亲戚朋友都是一句话:“哎呀,不得了啊,家里都骑摩托了你看!”其实哪怕骑着最次的“光阳”或者“珠江”,也得有人搭理。
可要真说那会儿的摩托能有多牛吗?你还记得本田CG125P一万七千五、雅马哈SR-Z125两万零五百吗?机子再好,有没有现在的电喷、ABS、铁桶油箱?哪个不是“手动档,抡死抡活”的玩意?俩人坐后座,发动一次得跺仨脚。可人家爱啊,比自行车体面,比小汽车接地气。经济条件跟得上了,再小瑕疵都能忍。为啥咱们今天就不稀罕这些了?难道摩托车变差了?
再一想,现在城市交通,满街都是轿车SUV,摩托四处受限,猛一看摩托车就像个落后产物。大家再也不会觉得骑摩托牛了,哪怕你骑进口宝马,那也就几个车迷追着喊两声“真帅”,主流审美已经变了。你说心里是不是真的不羡慕摩托车?其实也不是。今天为啥摩托发烧友群体有那么多人?为啥摩旅、拉力、复古车还不断有人追?哪怕明明知道不如开车又快又舒服,就是有人想骑。表面上是消费升级,实际上是时代留给人的执念。越“不稀罕”的东西,有时候还越经得起回忆。
再讲讲价目表背后的生活场景。当年,你拉开摩托车价目表,邻居小孩都围着你问:“这是‘花猫’,那是‘太子’,看看哪个快。”大人还懂得比质量,比车铃,比排量,反正不管买不买得起,先看个明白。家里人商量着,围桌开会似的,撇开价格不谈,先把各种牌子的名堂念一念。有人主张进口,“日本货不坏”;有人坚守国产,“国产也行,看性价比”;有人琢磨合资,“反正都比二八大杠强”。你说这是不是一种生活乐趣?今天还会有吗?你买个电动车,有谁愿意全家出动商讨个两小时吗?
摩托车一度是身份地标,是青年男女最爱炫耀的“玩具”。那个年代想追姑娘,骑辆摩托可比拎个LV包管用。姑娘愿不愿意坐,都得看你设备行不行。邻居买了雅马哈,在楼下一擦就是半小时,衣服都懒得换。小伙子们开车门,“哐”一声,哥们朋友都呼啦一堆,盯着仪表盘琢磨:什么时候我也能有一部。你问他们这钱花得值不值?我觉得值,因为那是他们青春的勋章。便宜不便宜是一回事,炫耀心是真实的。连小朋友看了都忍不住摸一把排气管,再烫也甘愿,这种憧憬,哪儿找去!
可等到今天,消费升级、出行条件改善了,汽车开始普及,地铁、高铁四通八达。骑摩托变成个性、文艺青年的符号,或者快递小哥的生产工具,甚至在有些城市直接“禁摩”。有时候你发现,曾经让无数人心潮澎湃的东西,变成了城市治理的对象。你有没有想过,到底是摩托车被时代淘汰了,还是人们的追求在不停翻新?
其实什么商品都会有一个“王者到平民”的过程。最早连自行车都是稀罕玩意,一人拥有,全村得围观。摩托车刚出来时也是如此,贵是贵,但代表自由进步。等汽车来了,当初的摩托车主流羡慕变成了小众追求,剩下都是喜欢的人在坚守。当一项技术普及以后,它的“符号意义”就逐渐稀释。你看现在,什么智能手机、手表、游戏机,最初谁家有都是“炫”,现在也就是个“日常用品”。难不成大家都不在乎了吗?不是,是大家需求变了,刺激点高了。
那咱们再问一遍,摩托车真的没用了吗?你随便去乡镇、小县城看看,摩托车还在,是老百姓干活、送货、串门的工具。就连城市快递、外卖小哥,还不是靠摩托车支撑?摩托车未必是高端时尚了,但谁能说它不重要?它成了社会底色之一,被生活重新定义。
时代变了,人们的梦想自然也跟着变。九五年的摩托车价目表,它值钱,不在于摩托车本身有多豪华,而是它真的见证了一代中国人的成长。这一张纸,是梦想,是家庭的小确幸,是男人的追风,也是姑娘的初恋。一代代人记住了它,感怀它,并不是因为机械冷冰冰,而是因为那时的“幸福感”,来得那么简单,一个愿望、一份积蓄、一阵风声,一个微笑,什么都值了。
再想想当初攒钱买摩托的日子——一家人省吃俭用,一分钱掰成两半使,终于把钥匙握在手里的那一刻,全家都觉得,这日子有奔头了。现在打开手机,两点几下,就能订车试驾,钱统一银行划走,情感没了仪式感。也许正是这些仪式感,才让一代人回忆起来无比温暖。每个人都曾有自己的梦想,不一定非要价值连城,只要在自己的世界里,是“独一份”,那就不枉此生。
所以再看一眼那张老摩托价目表,别只当成稀罕玩意儿,更别只是怀旧。它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不管什么时代,真正让人记住的从来不是一辆车,而是一段生活。每个曾经为梦想努力过的人,终将明白,人生的美好往往比豪车、华宅更具体。也许等我们老了,再回头翻翻那张泛黄的纸,还能记起那些活色生香的旧日子。你说,到底是摩托车成就了一代人的光彩,还是那一代人给了摩托车无与伦比的历史感?这个问题,我觉得,值得留给每个人去细细体会。
时代在变,不过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旧,比如梦想,比如热爱,比如追风的勇气。这大概,就是一张小小价目表背后,最不该忘记的东西吧。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