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卡车市场变天,中国重卡遭遇“安全门”风波
那天刚在群里看到有人发消息,说俄罗斯又对中国卡车下手了。听说是7月30号,俄联邦技术监管和计量局直接宣布,不让东风、福田、解放还有重汽汕德卡的部分车型进去了,说是这些车有安全问题——刹车不行、噪音大、防盗差、安全带也不靠谱,甚至驾驶室材料还被点名有毒。听着挺悬乎,但其实这些牌子在俄罗斯卖了好几年,前阵子俄乌打起来后,更是一度成了他们物流公司的主力。
我邻居老刘去年刚把他的老解放换成了一辆福田欧曼,他还特意跟我炫耀,说这发动机比以前的强多了,什么X13国六排量13升,还能选580匹马力。他常跑东北到海参崴那条线,那边冬天冷得像冰箱一样,他说新车低温启动没啥压力,就是偶尔防盗系统会抽风,有次差点锁死油路,把他急得够呛。维修师傅小孙看完只来一句:“你这电子玩意儿太先进,不适合咱们这路况。”
其实吧,这事儿真不是一天两天的苗头。今年年初的时候,就已经传出俄方要收紧进口政策,还搞什么报废税和回收税。据说8月1号开始,新规出来后买中国重卡不仅要交基础税率,还得补上销售价和采购价差额的一半当附加费。这么一折腾,本来便宜的大排量国产货一下就贵不少。
我一个做二手货运的小哥阿光,在微信群里吐槽过几次:去年年底他本来想再进一辆解放J6P,可突然间政策变脸,经销商都让等通知。他说现在全市场都盯着那些剩下还能卖的库存车型,“谁抢到谁赚”,价格倒挂很离谱。有时候修个ABS故障灯都找不到配件,只能拆旧件凑合用。
大家私底下聊,其实心知肚明,这都是因为中国汽车最近几年在俄罗斯太猛了。本土品牌原先一家独大,现在被国产挤压得喘不过气。2022年之前,中国品牌市占率才4%,结果西方断供以后,一路飙到去年的50%多,今年更是冲到了58.3%。尤其是重型卡车销量榜前十,有七个席位都是咱们自己的牌子,占据60%的份额。这让人家老牌企业比如卡玛斯很难受——原本60%的江山,现在只剩三分之一出头。
其实苏联时代那个神话级别的公路巨兽“卡玛斯”,以前我们国内师傅见着都眼馋。但现在技术翻篇啦,我记得2019年福田欧曼出的电动化智能化版本,还有L3级自动驾驶矿区无人运输,都已经实际运营过。而同样自动驾驶,人家俄罗斯还是实验室阶段,据圈内朋友讲,那边好多关键零部件还是靠欧美进口,自从制裁以后基本断供,所以只能靠中国货顶上。但这一顶就是抢走生意啊,他们肯定坐不住嘛。
师傅张胖每次喝酒吹牛就爱提:“你看人家政策变化快,我们厂去年还接单出口,今年就砍掉一半。”他说最近订单锐减,比疫情那阵儿还惨。“二手市场疯涨,新货没人敢囤。”据他的估算,被禁售影响至少2.5万台以上车辆需要召回整改,全行业乱套了。“你问问谁敢投钱建厂?风险太高。”
而且还有一点鲜为人知——军用民用技术高度同源,现在战时关键装备供应链上,中国制造零部件占比已经突破三成。有些老司机开玩笑:“哪怕炮弹拉不动,也不能没我们的轴承。”所以国家层面考虑安全也是情理之中吧,不过对我们普通干活的人就是日常成本增加,养护麻烦多,比如之前流行加装主动降噪系统,在某些地区反而容易坏,因为线路兼容性不好,一坏就是整套电控板要换,小修店根本没备件,只能托关系找渠道拿旧拆机配。
顺便插一句,有个同行前阵子碰见事故案例:他拉矿石途中遇雪地侧滑,本以为ABS救场,但发现新款配置里的紧急呼叫模块根本连不上信号塔,好几个小时才等到救援队。据他说,这种冷门配置虽然宣传好,但实际体验并没有那么稳妥,“宣传归宣传,用起来另一码事”。
现在国内不少厂家也开始尝试在当地建厂,比如北汽福田、东风柳汽乘龙都有布局计划,希望借此避开关税壁垒。不过业内流传一句话,“投资需谨慎”,毕竟营商环境变化快,上半年才批下来,下半年可能又变卦。不少销售自己吐槽:“别把鸡蛋全搁一个篮子里。”
最后讲个段子吧,我朋友今年春天花高价买了一台红岩新款自卸,据说带最新远程诊断功能,每个月后台都会推送保养建议。他嫌烦,把提示关掉结果漏检一次水泵皮带,当地修理铺老板骂道:“科技再先进,也架不住用户瞎操作!”可见无论哪国市场,无论啥技术,总归离不开人的习惯与选择。这世道,大循环、小细节,各有各的门道。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