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一则公告震动了资本市场——吉利汽车宣布计划以每股25.66美元的价格,将美股上市的极氪全资收归旗下。这距离极氪敲响纽交所钟声尚不足一年 。从独立拆分到闪电回归,这场资本市场的“折返跑”背后,是李书福对汽车产业变革的深刻预判。
一、从“多子战略”到“攥指成拳”
十年前,吉利曾通过整合帝豪、英伦、全球鹰三大品牌实现重生;如今,极氪的回归成为李书福“回归一个吉利”战略的关键落子 。这一决策背后,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野蛮生长到深度整合的必然转向。
战略协同的深层考量:极氪与吉利合并后,将形成“极氪(豪华)+领克(高端)+银河(主流)”的品牌矩阵,覆盖15万-50万元全价格带 。技术层面,智驾系统统一为“千里浩瀚”,智能座舱整合为Flyme Auto,电池业务则集结成“吉曜通行”平台,预计研发费用率可从11%降至6%,零部件成本降低3%以上 。
资本市场的双重博弈:极氪美股流通股仅占8.5%,市值长期在33亿-84亿美元间波动,远低于吉利对其的投入预期 。而港股吉利估值倒挂(营收2400亿对应市值1700亿),通过并表极氪与领克的优质资产,有望重塑资本市场认知 。
二、中概股困局下的主动破局
在中美经贸摩擦加剧的背景下,李书福的决策堪称“精准踩点”。美国证监会对中概股的审计施压与吴清主席支持优质企业回归的表态,形成微妙的时间共振 。极氪的退市既规避了潜在监管风险,更摆脱了季度财报对长期战略的掣肘。
亏损背后的战略耐心:尽管极氪四年累计亏损超262亿元,但其构建的800V超快充生态、英伟达Thor芯片智驾平台等技术壁垒,正通过领克900等车型实现技术输血 。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布局,在摆脱美股短期业绩压力后更具施展余地。
三、汽车产业的“合纵连横”启示
极氪的回归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新阶段。当行业前十车企市占率达76%,中小品牌生存空间被压缩,吉利通过整合实现:
规模效应爆发:极氪与领克合并后产能利用率提升3%-5%,供应链成本下降5%-8%,2025年销量目标直指71万辆 。
全球化布局深化:埃及工厂投产、东南亚基地建设中,配合极氪已建成的86国销售网络,形成对特斯拉的错位竞争 。
组织活力激活:林杰等老将重回前线,推动营销体系从“盲目冲量”转向“高质量交付”,应对小米SU7等新势力冲击 。
四、写在最后:中国汽车的“生态革命”
李书福的这步棋,看似收缩实则谋势。从多品牌扩张到战略聚焦,从资本狂欢到务实整合,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从“单兵突进”到“体系作战”的成熟蜕变。当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称王,吉利正演绎另一种破局范式——通过资本运作与战略重组,将分散的“指头”凝聚成冲击全球市场的“铁拳”。
这场始于台州宣言的战略调整,或许正如十年前那场品牌整合一样,将在中国汽车史上写下浓重一笔:不是撤退的终点,而是进击的起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