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一位开车的朋友都深有体会,现在出门,最让人头疼的环节往往不是路上的拥堵,而是在到达目的地后,那漫长而又煎熬的“找车位”之旅。
在偌大的地下停车场里,就像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迷宫,我们开着车一圈又一圈地缓慢挪动,眼睛像雷达一样扫视着每一个角落,希望能捕捉到一抹空位的亮光。
好不容易看到一个空位,心里刚一阵窃喜,油门还没踩下去,就可能被另一方向冲出来的车捷足先登。
那种失落感,真的能瞬间浇灭出行的好心情。
就算运气好找到了一个,也常常是左右为难,车位狭窄得像个“一线天”,需要我们拿出考驾照时科目二的全部看家本领,小心翼翼地挪进去,生怕一不小心就和旁边的车来个“亲密接触”,那可就麻烦大了。
可以说,停车难,已经成了我们现代都市生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痛点。
但是,这样的日子或许真的要过去了。
最近,东风汽车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们正在用实实在在的技术,尝试解决这个全民难题。
他们联合打造了一个“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停车示范区,听起来名字有点复杂,但它实现的效果却非常直观和震撼。
简单来说,就是你把车开到停车场门口,就可以直接下车去逛街、去办事,剩下的找车位、停车这些烦心事,你的车自己就能全部搞定。
这听起来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但它已经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未来智慧停车的美好蓝图。
那么,这个听起来神奇的“车路云一体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的超级智能团队。
这个团队里有三个核心角色:“车”、“路”和“云”。
这里的“车”,就是像东风奕派eπ007这样搭载了先进智能驾驶系统的汽车,它不再是一个被动等待指令的钢铁工具,而是拥有了眼睛、耳朵和大脑,能够感知环境、做出判断并精准执行操作。
而“路”,在这里特指被智能化改造过的停车场,我们称之为“场端”。
这个停车场里安装了大量的传感器和高清摄像头,就像是布满了无数个不知疲倦的“眼睛”,能够实时掌握场内所有车辆的动态和每一个车位的占用情况。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云”,就是这个系统的超级大脑,一个在云端的强大计算中心。
它能同时接收来自汽车和停车场的所有信息,进行高速分析和运算,然后像一个运筹帷幄的总指挥官,给每一辆车下达最合理、最高效的指令。
这三者协同工作起来,就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停车模式。
当我们开着车到达这个智能停车场的入口时,完全不需要停车、摇下车窗、伸手取卡或者掏出手机扫码。
场端的设备能在瞬间识别出我们的车牌信息,整个进场过程被压缩到了短短的15秒以内,几乎是无感通过。
接着,我们只需要把车开到指定的下客区域,熄火、下车、锁车,然后就可以潇洒地转身离开。
从这一刻起,车辆就自动切换到了“自主巡航”模式,与云端的大脑建立连接。
云端大脑会根据当前整个停车场的实时状况,立刻为这辆车分配一个最优的车位,比如距离出口最近、或者最容易停放的车位,然后把指令和规划好的路线发送给汽车。
汽车接收到指令后,就会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自己启动、打方向盘、避开障碍物,稳稳当当地驶入指定的车位,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无需任何人工干预。
根据实际测试的数据,这套创新的方案,能让停车的整体效率提升整整30%,停车场内的车辆拥堵指数也能下降10%,为我们解决了大问题的同时,也为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非常关键的一环。
当然,要实现如此流畅和智能的体验,背后必须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作为支撑。
东风汽车在这方面实现了三大核心技术突破,可以说是在引领着整个行业的变革。
首先,是一套基于人工智能学习的车位预测模型。
我们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开车进商场停车场的时候还很空,等几个小时后逛完出来,发现停车场里堵得一塌糊涂,自己的车被困在车位里,想出去都得排长队。
东风的这套系统里,就有一个非常聪明的“预言家”。
它能不断学习和分析历史停车数据,结合实时的车流信息,可以提前15分钟就精准地预测到,接下来停车场是不是会迎来一波进场高峰。
这个预测有什么用呢?
用处非常大。
一旦系统预测到高峰即将来临,它就会自动进行资源调配,比如将一些平时利用率不高的固定车位,临时开放为流动车位,优先满足即将到来的车辆停放需求。
这就好比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在预知到某条路即将拥堵时,提前开放了潮汐车道一样,通过动态的、智能的资源管理,大大提升了车位的周转率和利用率。
其次,是强大的多车协同调度技术。
如果停车场里只有一辆车在自动泊车,那当然很简单。
但现实情况是,高峰时期可能会有几十辆车同时在场内寻找车位。
如果大家各行其是,那岂不是很容易发生路线交叉,甚至碰撞的风险?
东风的云端大脑就扮演了一个“交通总调度”的角色。
它的计算能力非常强大,可以同时为超过50辆车进行路径规划和任务调度。
更关键的是,它内置了一套“冲突预测算法”。
这意味着,系统能够提前预判到,在未来几秒或几十秒内,哪两辆车或者哪几辆车的行驶路径可能会产生交叉点。
在冲突发生之前,系统就会主动介入,重新为其中一辆或几辆车规划路线,或者让某辆车稍微减速等待片刻,从而完美地避开所有潜在的行驶冲突。
这就确保了即使在车流量很大的情况下,停车场内的交通秩序依然井然有序,通行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最后,也是保证安全和精准度的关键,就是厘米级的导航定位技术。
自动驾驶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安全和精准。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尤其是在狭窄的停车场环境里,一点点偏差都可能导致剐蹭事故。
为了达到极致的精准,东风的技术方案融合了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以及高精地图。
简单来说,SLAM技术就像是让车辆拥有了实时创造地图的能力,它一边行驶,一边通过自身的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实时绘制出一张三维地图,并在这张自己画的地图上确定自己的精确位置。
而高精地图,则是预先测绘好的、精度极高的停车场“官方地图”。
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相当于给车辆配备了一双“火眼金睛”,既能总览全局,又能洞察细节。
最终实现的效果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误差可以被控制在厘米级别,转弯时的半径误差甚至小于5厘米,这比我们一个手掌的宽度还要小。
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高的精准度,车辆才敢于在狭窄的通道中自信穿梭,并以更近的距离停放,从而让单位面积内可以停放的车辆数量增加了1.8倍,车位利用率更是提升了45%。
这项技术不仅仅是让停车变得更方便这么简单。
它的成功实践,已经被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所认证,其核心的“车路云一体化”架构还被正式纳入了国家的《智慧停车系统建设指南》。
这标志着,东风的这套方案已经从一个企业的创新项目,上升到了一个可以为全国智慧交通建设提供参考的行业标准。
从赋能智慧港口的东风无人集卡,到如今走进我们生活的智慧停车,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驱动下,正在加速抢占智能化科技的新高地。
这不仅仅是在造一辆更聪明的车,更是在搭建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带动着上下游相关企业共同发展,为我们国家“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的全面实现,打下了坚实而有力的基础。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深化和普及,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智能、更便捷、更高效的出行时代,正在向我们加速驶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