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盈利炸裂同行亏损正常吗

最近汽车行业里有个数据炸开了锅。理想汽车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单季度净利润达到37.2亿元。不是收入,是净利润。一下子,这家新势力车企成了行业焦点。要知道,曾经新能源车企“烧钱”是大家的共识,毛利率低、研发投入无底洞,亏损简直就是标配。但理想的表现直接打破了这个“认知”。每卖一辆车都能赚这么多,利润还比一堆传统车企都高,这合理吗?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拆开来看数字。收入方面,理想汽车第三季度交付了9.3万辆车,平均销售价格超过30万元。简单算,单季度收入大概在280亿元左右。毛利率呢?30.1%。这是个什么概念?放在汽车行业里,30%的毛利率已经算非常优秀了。对比一下同行,蔚来和小鹏的毛利率分别只有19.6%和7.6%,而理想的这个数字甚至超越了不少传统豪华品牌,比如沃尔沃和捷豹路虎。

理想汽车盈利炸裂同行亏损正常吗-有驾

再看成本,研发投入14.7亿元,占收入的5%左右,销售及管理费用则在19亿上下。听起来这些支出也不是小数目,但和收入、毛利一比,并没有“拖后腿”。最终净利润37.2亿元,净利率13%,甚至超过了不少传统汽车巨头的水平。一个新能源车企,竟然能跑出这样的盈利能力,难怪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这不科学吧?

那这个数据到底是怎么回事?理想的盈利真的这么吓人吗?咱们接着拆。

首先,理想汽车的“赚钱模式”跟同行有点不一样。它的主打产品理想L系列,客单价高,定位家庭用户,配置豪华,各种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搞得明明白白。30万的价格,在新势力里算偏高,但在豪华SUV市场里却有竞争力。而且它几乎不和传统燃油车抢用户,目标群体非常精准。再加上产品交付量高、生产端效率不错,直接拉高了营收和毛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还有一点,理想的研发投入虽然不少,但和蔚来、小鹏这类同行比,比例偏低。蔚来2023年第三季度研发费用高达33亿元,占收入的18%;小鹏的研发支出也超过20亿元,占比将近25%。理想的研发投入只占收入的5%左右,节奏明显更保守。有人说它“不创新”“靠投机”,但从财务数据上看,确实没被高研发拖累毛利。

理想汽车盈利炸裂同行亏损正常吗-有驾

当然,账期也是个影响因素。新能源车企的盈利数据通常受账期影响,比如政府补贴、用户支付节奏等。这些都会让财报上的利润显得不太“稳定”,但理想的账期表现相对平稳。没有太多“延迟到账”的补贴,也没有过度依赖长账期的融资,一切看起来都挺扎实。

再拉同行对比,就更有意思了。传统车企比如长城、吉利,毛利率普遍在20%-25%左右,净利润大多低于10%,而且营收基数大,利润率想突破就更难。蔚来和小鹏则是亏损大户,虽然收入增长,但毛利率低、研发费用高,财报一直不好看。外资品牌方面,特斯拉的毛利率超过20%,但净利率在10%左右,也没理想这么高。这样一圈对下来,理想的盈利水平确实挺吓人,至少财报数字上能“吊打一片”。

那问题来了,这是不是表明理想“活得最好”?或者说,别的车企是真的就不行了?还是另有隐情?

首先,理想的盈利能力强并不代表它没有挑战。它的研发投入低、产品线单一,确实有潜在风险。比如,一旦家庭用户市场饱和,它是否能顺利扩展到其他细分领域?再比如,它的低研发策略能否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新能源市场里一直奏效?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理想汽车盈利炸裂同行亏损正常吗-有驾

其次,同行们的亏损也未必都是“坏事”。蔚来和小鹏烧钱多,主要是因为它们在布局前沿技术,比如高阶辅助驾驶、超快充电站等。这部分投入虽然短期看不到回报,但长期可能成为“护城河”。蔚来的毛利率低,是因为它的车型配置高,成本压得太重。小鹏的研发支出高,是为了抢占自动驾驶技术的先机。这种结构性“亏损”未必是坏事。

所以,理想的财报数字看着很吓人,但背后其实是它选择了一种“稳健赚钱”的策略。它靠精准定位家庭用户、提高生产效率、压低研发比例,把短期利润做得漂亮。但这样的模式未必适合所有新能源车企。反过来看,同行们的高投入、高风险,可能是为了在未来形成技术壁垒。各家有各家的打法,不能单凭一个季度的财报就下结论。

最后,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我觉得,数字好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家车企的“下一步”怎么走。理想的数据拆下来有章法,但它还能不能保持这样的盈利能力?它会不会在扩展产品线时遭遇瓶颈?同行们的亏损会不会转化为未来的竞争力?这些才是值得盯紧的点。

汽车行业从来不是靠单点崛起的。理想的数据看着炸裂,但拆开来看,其实只是它阶段性选择的结果。长期竞争力,还是得看它能不能在市场变化中找到自己的路。至于同行,那些看似“吓人”的亏损,可能才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