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到离谱的价格,却打消了我的购买念头——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常识?五菱星光PHEV,起售价才8.98万,满油满电续航超1100公里,亏电油耗还不到4L/100km。按理说,这配置放两年前,卖15万都有人抢。可当我真坐进车里、一脚油门踩下去,心里反而打起了退堂鼓:这么便宜,到底是谁在“补贴”我的钱包?
外观:省钱,但没省设计感
第一眼看到五菱星光,我差点以为是比亚迪汉的“平替版”。流线型轿跑车身、无框车门、贯穿式尾灯,这些元素在10万级家轿里相当罕见。风阻系数做到了0.228Cd,比很多20万级轿车还低。这说明什么?五菱在空气动力学上下了功夫,不只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省油。
但细节一抠,省钱的痕迹就藏不住了。车漆薄得像纸,阳光下一照,细小的砂砾划痕特别明显。门板缝隙不均匀,副驾比主驾宽了近1mm。轮毂是16寸钢圈+塑料盖板,高速过坑时胎噪明显偏大。“能用就行”是五菱的哲学,但质感的妥协,试驾30分钟就能感知到。
有个老铁在论坛吐槽:“我提车第二天去洗车,师傅问我是不是试驾车,说新车不会有这种漆面。”这话听着心酸,但也真实。
内饰:塑料感扑面而来,但智能化不落伍
坐进车内,第一反应是:这中控屏怎么这么大? 15.6英寸悬浮屏,UI界面清爽,内置Ling OS灵犀系统,语音识别响应快,连续对话支持不错。我试了句“打开车窗、调低空调、播放周杰伦”,系统3秒内全执行了,比某些合资车强多了。
可视线一移,问题来了。仪表台、门板、扶手箱,全是硬塑料。没有皮质缝线,没有金属饰条,连出风口边缘都是哑光黑塑料。夏天暴晒后,一股“塑料味”扑鼻而来,通风半小时才散。
但五菱聪明在哪儿?它把钱花在刀刃上。座椅是仿皮+织物拼接,支撑性意外地好。主驾电动调节、自动空调、无线CarPlay都配齐了。后排地板纯平,三人并坐不挤。空间利用率,五菱永远是课代表。
有位用户留言:“我买它就是当网约车,反正乘客只看空间和价格,谁摸中控?”这话扎心,但道出了目标人群的真实需求。
动力与能耗:省钱的真相,藏在“混动逻辑”里
五菱星光PHEV用的是P1+P3双电机串并联架构,发动机是1.5L自吸,最大功率75kW。账面数据不亮眼,但实际开起来挺顺。
市区用电,纯电续航90km(CLTC),日常通勤足够。我实测满电状态下,0-50km/h加速轻快,电机响应直接,比同价位燃油车爽快多了。关键是安静,车速60km/h时,车内交谈不用提高音量。
一旦电量低于20%,发动机介入。这时就能感受到“省钱的代价”了:发动机噪音明显,震动传导到方向盘。尤其是急加速时,转速拉到4000rpm,声音像拖拉机。但油耗确实低,我跑了一圈城乡结合部,表显亏电油耗3.8L/100km,和官方数据基本吻合。
满油满电续航1100km是什么概念? 从北京到郑州,不用加油充电。我查了用户群,有人真这么干过,高速油耗5.2L,落地总花费不到500块。
但问题来了:电池容量只有13.5kWh,比秦PLUS DM-i小一圈。这意味着纯电里程短,频繁启停发动机。长期下来,NVH(噪音振动)体验打折,机件磨损也可能更快。
智能化与安全:L2级辅助驾驶,够用但别太依赖
五菱星光标配了L2级辅助驾驶,包括全速域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主动刹车。我在高架实测,跟车流畅,弯道能自动修正方向。但遇到施工路段或车道线模糊,系统会频繁退出,需要手动接管。
最让我担心的是传感器配置:只有1个毫米波雷达+4个超声波+1个单目摄像头。相比之下,比亚迪、吉利同级车型已用上5雷达+双摄。硬件上限决定了智能驾驶的天花板。
有位车友分享经历:“下雨天跑高速,车道保持突然失效,差点压线。” 我查了投诉平台,类似反馈不少。五菱的智驾策略偏保守,安全性有底线,但体验不够丝滑。
安全配置倒不含糊:6气囊、ESP、胎压监测全系标配。车身高强度钢占比超60%,碰撞测试拿过C-NCAP四星。被动安全达标,主动智驾留遗憾。
竞品对比:8.98万,到底值不值?
我们拉三个对手:比亚迪秦PLUS DM-i(9.98万起)、长安启源A05(8.99万起)、哪吒A0(9.39万起)。
维度 五菱星光PHEV 比亚迪秦PLUS 长安启源A05 哪吒A0
起售价 8.98万 9.98万 8.99万 9.39万
纯电续航 90km 55km 145km 401km(纯电)
亏电油耗 3.9L 3.8L 4.5L ——
风阻系数 0.228 0.235 0.255 0.25
智驾硬件 1雷达+单摄 1雷达+单摄 3雷达+双摄 5雷达+双摄
内饰材质 全硬塑 软包+皮质 软包 皮质+翻毛皮
结论很清晰:五菱星光赢在价格和风阻,输在用料和智驾。秦PLUS品牌认可度高,但内饰老旧。启源A05纯电更强,但亏电油耗偏高。哪吒A0智能化领先,但三电技术不如前两者成熟。
如果你最看重“每公里成本”,五菱星光是数学最优解。但如果你在意“每天开车的心情”,可能得多花1万买秦PLUS。
用户真实反馈:便宜的背后,是妥协
我在车友群蹲了三天,收集了几个典型声音:
“提车三个月,电池衰减不明显,但车机偶尔死机,重启解决。”
“跑网约车,一个月电费120,油费300,比燃油车省一半。”
“后排父母坐久了说腰疼,座椅偏硬,减震调校偏运动。”
最扎心的一条:“便宜车修起来也不便宜。前两天换个大灯,花了800,4S店说用的是‘高配件’。”
这让我想到一个现象:低价策略能打开市场,但用户忠诚度取决于长期体验。五菱靠“人民需要什么就造什么”起家,但如今消费者要的不只是“能跑”,还要“跑得舒服”。
技术前景:混动车的“性价比陷阱”?
五菱星光的成功,反映出一个趋势:插混车正从“技术溢价”走向“成本竞争”。三年前,10万买插混是奢望;现在,8万也能实现“可油可电”。
但这背后有隐忧。过度压价可能导致三电系统缩水、品控下降、售后跟不上。我查了2024年上半年投诉榜,某新势力插混车因“动力中断”被大规模召回。安全,不该是成本优化的对象。
长远看,插混仍是过渡方案。但未来3-5年,它仍是家庭首辆车的务实选择。尤其在充电不便的三四线城市,“低油耗+无焦虑”才是刚需。
五菱星光的意义,在于它把插混门槛打下来了。但消费者要问自己:你愿意为省钱,牺牲多少体验?
我的建议:买可以,但别期待“越级”
如果你符合以下任一条件,五菱星光值得考虑:
预算卡死10万内,又要绿牌;
日常通勤50km内,能充电;
当网约车或家庭第二辆车;
对内饰噪音不敏感。
但如果你追求:
静谧性;
品牌质感;
高阶智驾;
长期保值;
那建议加点钱,看看秦PLUS或启源。
没有完美的车,只有最适合的车。五菱星光不是“神车”,但它让更多人用低成本迈入新能源门槛——这本身就是进步。
最后留个问题给各位车友:你会为了每年省3000块油费,接受一辆内饰全是硬塑料的车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另外,有老铁问我试驾时为啥总带瓶水?告诉你个小秘密:我用来测试悬挂滤震——水杯不洒,才算调校过关。这次五菱星光……洒了半杯。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