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着走开啊,问你一个问题——一个车企,弄个上百号人的“大讲堂”,还邀请行业顶级的体验专家,这事儿,是认真的,还是场门面秀?
你可能觉得,这种动静是不是又是PPT轰炸,堆起些理念和口号,然后大家拍拍手说:“我们要用户为中心!”下班回家,该咋样还是咋样。
但站在2024年的职场风云里,比起谁喊的口号更响,大家更在意的其实是:到底谁真刀真枪做了点啥。
广汽这场第四期“大讲堂”,你要说它形式主义,其实也不全然。
看这阵仗:番禺总部、十多家企业、八百多个员工,老领导亲自上阵“掀桌子”——李雄一句“知行合一”,直接把气氛顶上去,场子算是被点燃了。
不过,光有动员不够,大家最怕的就是空洞口号——你说有什么用?还得有点真材实料或者干货,少点套路多点内容。
其实李雄也不傻,他上来就瞄准了三个方向:意识、行动、协同。
这几年,体验经济的词儿被喊了烂,上头领导要你站在用户立场琢磨问题,搞点需求调研,做点改进,那都不稀奇了。
但“体验”究竟是个啥玩意,怎么从高大上的理念落到地面,跑到门店、售后、客服,变成每一次用户的实际感觉?
老板一句“用户体验思维”,听着玄乎,实际操作起来,难度不亚于从零学编程。
说白了,市面上谁不是喊自己“以用户为本”,但最后真能让顾客说“我愿意再回来”的,还就那么几家。
你跟朋友聊车,他大概率先吐槽服务态度,购车体验卡点,甚至路试时销售的表情管理,这些细节才是“体验”的真相。
话说回来,不止广汽,整个行业都在琢磨一个理念转化为实操的事。
李雄其实是把这个难点拉了出来——搞共识。
说共识容易,大家在一起开个会,边吃边聊,几个小时过去,谁都同意“我们要创新”“我们要进步”“我们要提升”。
但转身一到自己岗位上,懒得思考下一步,依旧按部就班。
要搁咱们过日子,有点像春节时表姐豪言壮志减肥,结果正月刚过,肥宅快乐水照样灌。
讲堂这种场合,容易弄成象征性活动,但这一回,广汽请来两位业界“大牛”——黄峰和苗德国,阵容不算小。
黄峰,一听就是那种讲体验讲到骨子里的专业大拿,还是行业领头羊。
这次他聊了三大模型:
一,要创新,得用用户视角为出发点,不是自己拍脑袋,而是要听听市场怎么说、客户怎么想。
二,得把环境、产品、服务、沟通四个维度全部打通,企业不只是卖个车,还要让用户感觉被照顾、被理解。
三,打造口碑,把用户变成“铁杆粉丝”,靠他们自发裂变传播,帮品牌开第二条增长跑道。
这三条思路不新,但真正能落地的企业不多。
黄峰举了个例子,聊到小罐茶。
这牌子的崛起路子,除了茶叶包装好看,更懂得抓住消费者心理——价值传递明确,人设稳固,体验管理清晰。
你再映射到车企,其实道理是一样。
车只是产品一部分,服务和情感链接才是更难的工程。
这段话听完,有没有觉得,“用户体验”其实很像是谈恋爱?
你要拿出诚意,花式投其所好,时不时来个惊喜,不然人家分分钟就能换个牌子。
别以为这说法轻松,企业里要真搞“体验升级”,各部门都得拧成一股绳,数据共享,协同增效。
说干就干,不耍嘴炮。
别让体验停留在文件夹和周会里。
苗德国的讲解就走实战路线,选了某车型做案例。
他不是简单聊几句,而是把品牌、体验、产品、营销、环境、周边生态线条拉直,一步步拆开。
这个套路其实很实用——你想卖好一辆车,光靠广告不行,还得落地管理流程,整合各地门店属性,点对点优化。
苗德国说,广汽用户洞察体系是集团全局发力的重点,最近几年组建了专门部分,研究NPS(净推荐值)体系。
这个NPS现在是很多大厂的新宠,特征明显——数据化驱动,靠用户推荐值监控服务品质和产品口碑。
你每发个差评、好评、不愿推荐,都被标注成数据标签,被整合到集团决策体系里。
这玩意有点像“体检报告”,各项指标直接反映企业的健康状态。
广汽这轮操作,明显是想拉动自主品牌上涨,抓服务、抓感受,弯道超车。
本堂课结束后,不同部门的同仁还围着黄峰老师聊了好久——说明这不是走流程,是真的有人想把新理念搬进自己业务里。
一句话,场面是真热闹。
不过,话说回来,实际效果怎么样,大家都关心。
这些经验、教学、案例,是不是能穿透企业惯性,让每个员工像程序员调试一样改掉旧习,让“用户为本”变成潜意识?
这种事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
但你要说一点没效果,那也不现实——至少咱们看到集团在努力给体系打地基,尝试把抽象概念拆解到业务流程,每一步都走得挺实。
毕竟,在大变革时代,谁冷落了用户,谁就得准备被边缘化,甚至“被赶下牌桌”。
广汽这场动作,不只为自己“贴金”,更是敲黑板提醒:每个员工都该是用户研究员,不管你做哪个环节。
举个例子,坐标售后服务员。
你每天面对用户,点头哈腰是常态,但用户更在意你是不是有耐心解决麻烦,能不能主动想两步。
如同你平时点外卖,万一送餐晚了,骑手给你道歉加杯饮料,心宽不少。
体验说到底,就是在每一个细节里认真琢磨用户感受,哪怕是尴尬的“抱怨时间”。
再看看课堂上的讨论,大家从各自领域出发,坦诚交流,不是简单“做做样子”就能糊弄过去。
现实中,用户体验往往由“千人千面”决定——有的人特别在意车漆厚度,有的人关心导航系统,有的人关注售后保障,每个人都是“别扭专家”。
这些需求,只有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一起上,才能抓住重点。
故事讲到这里,说白了,广汽在“体验管理”上真掏了心思。
但问题也来了——大讲堂结束后,能否持续推动业务转型?会不会变成“一阵风”,吹过去就无声无息?
这种变革,最怕“雷声大雨点小”。
咱们见过太多“年度培训”,当时人头涌动,气氛热烈,转头就被KPI、流程忙碌吞没。
广汽集团如果要想杀出重围,不能只有“心中有用户”,还得把“用户装进骨子里”。
要打造真正的“用户型企业”,单靠专家经验、体系建设还不够,得让“体验思维”在业务日常里温度提升,让员工在服务每一个环节都能多问一句:“这是不是客户想要的?”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那种“标准化流程”的壁垒,明明问题很简单,对方却要绕八道工序,最后两手一摊:“这不是我的活。”
说实话,这才是体验升级最大的障碍。
技术可以复制,产品可以模仿,用户感受和企业温度,才是难点。
未来广汽要真想“老树开新花”,需要把数据赋能和体验管理做成“内功”,不是“秀一秀”而是“铸一铸”。
总结一句话:广汽这回是给体验经济打了强心针,是不是药效够猛,还得时间来见证。
你怎么看,现在的企业真的能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吗?
欢迎来聊聊。
你有什么好体验或糟心的事,都可以说出来,评论区见!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