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万辆,比亚迪把这串数字甩出来的那一刻,朋友圈里有人一边吐槽着“这简直是新能源里的宇宙工厂”,一边手指头都快点断还在查今年车企销量排行榜。别说,37万+的月销,211万+的年销,搁以前,谁家敢想?这架势,像极了球场上三分钟连进两球,教练都愣住了,观众席炸成一锅粥。可别急着鼓掌,舞台背后,藏着多少没被看见的“功夫”。
想起南京公交那一排排晒太阳的比亚迪,眼前总会浮现司机师傅们闲坐门口,一边擦汗一边摇头的画面。八年前谁能料到,这批一辆170万买回来的新能源公交,才刚跑出“绿色先锋”的气势,电池就开始集体鼓包。维修?算了,质保说没就没,比亚迪售后那句“没在合同范围”,让公交公司负责人险些把茶杯摔碎。账本上的数字红得发紫,站台上大爷大妈看着公告发呆,司机被迫去送快递,南京的新能源名片,直接变成了“停驶纪念”。
有时候想,这场新能源热潮跟当年大批量采购足球外援有点像,刚上场轰轰烈烈,赛季一过,不服水土的全成冷板凳。补贴的风一吹,谁都想上趟车,城市政绩、节能减排、绿色出行,听着都让人热血沸腾。可风头一过,谁管你电池是不是“塑料心脏”?公交公司急得团团转,市政府嘴上说“支持国产”,心里头嘀咕着下次换不换品牌。买单的,最后全是纳税人。
比亚迪的“王炸”,有人觉得爽,有人觉得悬。数据面前,谁不想说自己多牛?可用户体验上,真有那么香?小鹏、理想、蔚来这些“新势力”,虽然总销量比不过,但技术和服务卷得比谁都狠。新能源圈子里流传一句话:销量是门面,售后才是底裤。南京公交的事儿,明面上是技术问题,背后其实还是一句话,谁来负责?市民用脚投票,政府用头疼买单,企业用合约说话。谁都想当赢家,谁都不想背锅。
说到新能源车出问题,身边不少朋友都有故事。有人买了比亚迪,开头两年神清气爽,三年后换电池那一刻差点哭晕在厕所。售后客服变身“绕口令选手”,左一句合同,右一句流程,听着比足球解说还玄乎。想想当年中华轿车的消失,谁还敢打包票说今天的王者明天不会凉?
新能源不是一锤子买卖,谁都想长久做生意。比亚迪“碾压式”的销量,靠的是产能和性价比,技术积累、政策东风、供应链稳得像老中锋站桩。可别忘了,球场上进攻再猛,后防一旦崩溃,比分瞬间翻车。南京公交成了业内的“电池警示录”,谁还敢随便下单?新能源企业得明白,市场的记性比你想象的长。
舆论场里,有人觉得比亚迪是民族骄傲,是新能源的“扛把子”;有人一提南京公交就摇头,觉得企业和政府一个都不靠谱。其实大家嘴上争,心里想的都是一句话:下次我买车,能不能别踩雷?新能源行业的水有多深,只有用钱包体验过的才懂。电动车谁没幻想过省油省钱,结果一遇到售后问题,瞬间就能体会成年人的无助。
说到底,新能源风口下,谁都想来分杯羹。企业想做大蛋糕,政府要政绩,消费者图新鲜。可一旦出问题,责任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没人想接最后一脚。南京公交的故事,和中国足球其实有点像,大家都想看到奇迹,可现实总爱给你一记闷棍。比亚迪这波操作,算得上“数据王炸”,但市场和口碑的考卷还在后头。
有一说一,新能源车未来会不会重演历史?没人能保证。谁都不想下一个“停驶纪念馆”成了自家门口的风景。你说你是“销量之王”,可公交司机、普通市民、早起等车的大爷大妈,他们的体验,是不是才是最该被算进账本的那一栏?
说到最后,不知道你有没有踩过“高科技”的坑?买车、换电池、等公交,或者只是刷到这条新闻时的那一点点无语。留言区聊聊呗,反正风口轮流转,故事还长着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