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发布新能源汽车“绿牌”新政,政策调整引发市场关注

12月15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正式转发了市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共同制定的《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该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生效,至2024年12月31日结束,旨在持续为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提供政策扶持。

其中,备受瞩目的新能源汽车“绿牌”在2024年仍可免费申请,但申请条件有所提升。此前广受关注的“免费绿牌政策收紧”传闻终于尘埃落定,各大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也纷纷作出反应。

在12月16日,一位蔚来汽车区域经理向当地消费者发出呼吁,“我们已紧急调配3000辆汽车至上海地区,以确保年前预定的客户能顺利提车。让我们一起驶向未来!”

这一政策变动引发了广泛关注。在过去,购买新能源汽车并赠送沪牌几乎成为了上海生活的一部分常识,这一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上海的交通压力。然而,如今这一政策却迎来了调整。

那么,此次政策修订的背景究竟是什么呢?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成本的逐渐降低以及充电设施的日益完善,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央政府也多次发布文件,指导各地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和产业发展。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先行者,上海不仅承担着落实国家战略的重任,还致力于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持续的政策支持。

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在对前期政策进行全面评估后,启动了新一轮政策的修订工作。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

那么,“绿牌”申领政策具体有哪些调整呢?首先,针对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来沪人员,申领要求由原先的“申请之日前24个月内累计缴纳社会保险或者个人所得税满12个月”,调整为“申请之日前36个月内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者个人所得税”。此外,还对个人拥有车辆的条件进行了相应调整。
由原先的“个人名下没有使用本市专用牌照额度登记的新能源汽车”这一要求,调整为申请人名下既不能有“使用本市专用牌照额度登记的新能源汽车”,也不能有“非营业性客车额度证明”,同时还要确保“无使用非营业性客车额度注册登记的机动车(不含摩托车)”,简而言之,就是要求个人名下“既无新能源车,也无燃油车(沪c号段车辆除外)”。
此外,针对单位用户的申领要求也进行了调整。在维持“信用状况良好”这一要求的同时,新增了“在本市缴纳的职工社会保险人数超过5人,或者单位自申请之日前1年在本市连续缴纳税收”的规定。

从整体来看,新一轮的“绿牌”申领条件对个人和公司用户都有所收紧。然而,对于汽车制造企业和消费者来说,“绿牌”仍然可以免费申领,这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毕竟这为大家提供了一定的缓冲时间。

政策风标,市场震荡

今年3月,一则关于“最丑绿色车牌或在2年内取消”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透露,该会已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蓝牌、绿牌合并的建议,并预计此举将在未来两年内成为现实。

进入11月,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曝光了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市民新能源牌照申请咨询的回复截图,内容指出上海将于今年底正式停止为纯电车型赠送绿牌。这一消息引发了热烈讨论,倒计时36天,相关申请似乎已迫在眉睫。

当前,新能源汽车依然享受着“绿牌”政策带来的独立车牌号码和优惠政策。然而,随着广州、上海等地的限行优待逐步取消并开始征收养路费等措施,新能源汽车的政策环境正逐渐收紧。
在崔东树看来,北京、上海、杭州等限牌城市的车主,若想将燃油车换购为新能源车,必须放弃原有的5位燃油车号牌,转而使用6位的新能源车号牌。这一变化,让许多车主心生抵触,从而延缓了他们换购新能源车的步伐。牌照问题已然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崔东树建议将蓝牌与绿牌进行合并,以解决这一难题。

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保持火热态势。今年11月,上海新能源小客车上牌数量达到44,187辆,环比增长高达05%。而1至11月的累计上牌数量更是飙升至299,082辆,同比增长19%。与此同时,上海市整体上牌数量分别为65,946辆和553,738辆,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分别高达67%和54%,显示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

针对取消“绿牌”政策的提议,业内人士观点不一。有人认为,取消“绿牌”政策是让市场竞争回归本质的必然选择。随着“国补”政策的取消,这一举措将进一步促进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公平竞争,从而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也有人担忧,取消“绿牌”政策将导致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到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持续发展。

在此次上海关于“绿牌”政策的调整中,有汽车品牌销售经理表示,“从全年来看,此次沪牌政策的调整不会对上海车市造成实质性影响。预计明年一季度的销量会有所减少,因为当地消费者可能会选择在政策力度减弱之前购车。”

回顾中国汽车工业的70年发展历程

从1949年毛泽东主席立下“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工厂”的宏愿,到如今新能源汽车产销破百、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展望未来,2023年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关键一年
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市场的日益成熟,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繁荣,2022年,其产销分别达到86万辆和8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和7%,市场占有率提升至8%。这一增长趋势不仅彰显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活力,也反映了消费者心态的转变。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彭波指出,调研显示,即便是发达国家,对中国品牌的接受度和偏好度也日益提升,欧洲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接受度高达40%左右,且近30%的用户认为中国汽车品牌可与欧洲主流品牌并驾齐驱。

然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仍面临挑战。在地域方面,东北、西北等地区由于动力电池低温适应性不佳和充换电设施不足,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相对滞后。此外,新能源商用车销售增长相较于乘用车也显得迟缓,2022年新能源商用车仅占商用车总销量的2%,显示出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同时,农村市场也尚未得到充分挖掘,2022年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销量仅占农村地区汽车总销量的4%,远低于行业整体水平。

面对这些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他们将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并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宏观指导、加大工作力度,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持将进一步强化,旨在解决供需两侧的问题,从而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向更高水平迈进。

展望未来,2023年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关键一年。
这一年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全面爆发,预示着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政策、技术到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将共同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繁荣。
扫码加入汽车行业交流群,与业内同仁共同探讨汽车材料、技术及最新资讯。请在入群时备注您的公司、职位及姓名,以便我们更好地为您服务。

中工汽车网从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获悉,备受瞩目的《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认证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已于2023年4月初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标准制定由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领头羊,汇聚了行业内众多知名电池企业、汽车主机厂、权威认证机构以及梯次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积极参与。标准一旦制定完成,将有望成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认证的关键基石。

为深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国务院《深化标准化改革方案》以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民政部联合发布的《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国标委联【2019】1号)等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强化行业标准体系的建设,提高团体标准对市场发展的技术支持和基础保障能力,我们特发起此次标准起草单位征集活动。废旧锂电池被誉为“城市矿山”,其绿色再生与梯次利用对于保障报废动力电池材料的高效回收和循环利用至关重要。此次,由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主导的《废旧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再生利用技术规范》等13项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已正式启动,我们热切期待相关生产企业、科研单位及应用技术单位能共同参与起草,为标准的广泛代表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贡献力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