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你见过风驰电掣,真看过472码的时速么?那种让风都追不上的画面,只有比亚迪的仰望U9赛道版给你安排明白。
有人会考究,这个“快”,到底是多快?你是不是在吹?
可咱也不是单听别人吹牛,官方都把破纪录的视频摆在明晃晃的网上了,摄像机一开,树木成了背景虚影,赛道像电影特效,车身刚入画,乌拉一下,人都分不清是地上的子弹还是地面的飞机。
你说飞机起飞?472公里每小时,比起那些咆哮着滑出跑道的大铁鸟,起码这仰望U9的数据,早就把飞机普通起飞速度甩得远远的。
一瞬间,这不是在“用车跑”,而是直接把地球当成轨道在冲刺。
说到底,仰望U9究竟藏着哪门子魔法?比亚迪仰望品牌甩出的大杀器,到底是什么来头,让电车界的天花板都快被掀翻?
先别急着膜拜。
纪录这东西,谁破谁自信。
把话说绝一点,电车极速爱豆的桂冠这次是真的扣在了比亚迪自家头上。
咱们复盘一下。
眼前的主角,是一台“工程测试车”,仰望U9赛道版,技术血脉同出一源,和市面上量产的仰望U9连体婴似的亲。
这台家伙挂着全域1200V超高压平台,心脏部位装了易四方、云辇-X这些拗口名词。
硬件参数一摞摞看,最抓眼的莫过于四台电机迸发2220kW,也就是约等于3018Ps的马力。
要不怎么说,这车妥妥“电动高铁”变体?
车身重达到2480公斤,推重比算下来,1217Ps/t,这在汽车迷里,那绝对是猛兽中的王。
动力有了,底盘要跟上。
高速下,汽车不是在跑,是在飞。
稳不稳,敢不敢踩到底,都得靠底盘给你吃颗定心丸。
云辇-X悬挂,就是这次的“黑科技担当”。
你说普通气动,主动悬架,全都有;但这是全球第一个高电压、全主动的悬架系统。
啥意思?用通俗点讲,这套悬挂像个大脑四肢,能实时对车的每只腿儿(四轮)上下左右统统调节,不管是转弯爆顶、加速窜天还是压到小石子,全都可以感知并修正车辆姿态。
你在高速驾驶,不会像坐跷跷板一样被甩上天,地面要多贴有多贴。
直白点说,轮胎和地皮的亲密度,全靠这悬挂灵魂操控,仰望U9能飚到四百多码,稳得不带颤抖,这悬挂一半的功劳。
当然,最炫的不是技术名词,而是这次测试选的场地和车手,也称得上国际范。
车子并不是在自家后花园溜达圈儿,而是奔赴德国ATP(Papenburg)测试赛道,这地儿全球车迷算是耳熟能详。
更有意思的是,创下纪录的主角车手Marc Basseng,人家可不是路边抓来的素人,前不久刚开着Aspark SP600,跑出438.7公里每小时的成绩,那会儿业内一片震惊。
谁知时隔不到一年,这Marc小哥开着仰望U9自己把自己的纪录给砸了,更绝。
说到底,高手用啥不是关键,敢用中国品牌破纪录,那才是“脸”上的底气。
回过头想想,为啥仰望U9能干翻这些老外的“速度神车”?
一是比亚迪大交通底蕴深,掌舵电驱技术早已不再是当年那种磨脚的板儿鞋,有钱能任性,技术才是王道。
走出国门的U9,不光硬件顶,场地硬杠,测试流程也是高规格安排。
冷胎起步?专业试车手?全流程公开化?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恰恰是打破质疑的关键。
要不然,网上铺天盖地唱衰“中国超跑别做梦”,这一把过后,还唱不唱?
这场戏里,其实有两个主角。
一个是“国产电车的极限到底在哪”,另一个,是“新能源技术到底能不能反杀”。
话锋一转,比亚迪这波屠榜,其实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厚积薄发的一个缩影。
想当初一提超跑,谁不闹着要法拉利、兰博基尼啥的。
现在呢?仰望U9站出来,不光年轻气盛,更敢和老牌豪门正面刚。
零到四百多码?说实话,谁能想到三年前我们还在讨论“电车续航焦虑”,转头人家就敢玩极速破纪录。
你不得不承认,新能源这一波不仅是赶上了,还真有点越级打怪的气质了。
未必所有人都长沙观烟花,未必所有人都能直面极速风暴。
但凡车迷都知道,极速只是数据的冰山一角,背后那些技术“里子”才是试金石。
你以为拼的只有一脚电门?
太天真了。
硬件能堆,软件会调,不然四台马达分分钟让你直线打滑。
易四方作为神经中枢控制四电机,云辇-X保障稳定、舒适、可玩性三重BUFF叠加,光看技术词条就知道工程师是玩真的。
以往玩车的朋友都吐槽,国产品牌大都“看起来美”,真正下赛道就原形毕露。
这下好了,世界顶级试车手给U9正名,场馆、流程、车子,三项齐全,打脸的响不响?
可是每回聊到极速,都会有人跳出来问一句,普通用户用得上这玩意儿吗?
老实说,大多数人开车不会按着油门一脚到底挑战470km/h,交警叔叔都得请你回去喝茶。
但极速并不只是秀场专属。
它是一种技术的象征,就像你家有台100寸巨幕电视,也不真指望天天看大片,可别人来都得说一句“牛!”
比亚迪仰望U9的这波操作,说白了,是在全球汽车圈刷了一次存在感。
以后别再说咱们中国车只能在乡道自娱自乐,能上全球舞台耍大刀的机会,比亚迪给了每个国产品牌一次Live Demo。
有朋友爱纠结配置说,这个成绩只属于工程测试版,量产车能不能这么猛?
哎,这话也好,有道理。
毕竟市售U9身上那些规范和限制,和赛道版必须两码事。
但是,要真连工程测试版都干不下来,以后的量产车数据还不如纸上谈兵。
人家先给你把大天花板定下,再慢慢收敛,玩的是技术扩散和品牌背书那一套,你懂的。
而且在大家都还在某某“马力数据有水分”、“极速测试耍花枪”的时候,仰望这一波全程透明,就是在为自家产品线正名。
你可以不买,但你不可以不服。
在整个新能源超跑的竞速游戏里,472公里每小时,是站在世界之巅的新高度,不是贴地飞行的把戏。
它代表着底蕴,更是一种话语权。
中国车厂能不能有底气站到国际C位,从今天起,这道题有了标准答案。
不是哪个老外厂家的专利,不是西方主场随意切割的蛋糕,国产车能跑、能造、能叫板,就是新时代的真实写照。
想想看,从大街上骑小电驴到玩转全球极速榜,这跨度是不是有点让人恍惚?
曾几何时,买车先查保值率和品牌史,现在不少年轻人更关心“你家车多快”,“技术几厘米厚”。
仰望U9的纪录,不仅是在证明自己,更是在替中国制造提升全球好感度。
有人拿它和一众百年超跑对比,也有人回归现实说一句“遥不可及”。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波极限,是看给谁下的注。
不过讲真,四百多码的极速很飒,买菜一族要是真开,还不如充满电开去兜风。
可技术高点拉高了整个市场期望值,深水区还能憋出这样的大招,下一步国产品牌再发力,未必不是下一个纪录屠榜者。
毕竟,技术的春天才开始,属于中国车的黄金赛道,全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启。
话说回来,除了极速你更关注仰望U9的哪些黑科技?你觉得下一个被中国品牌改写的纪录,会在哪里诞生?欢迎留言,咱们一块八卦八卦!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