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让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某些造车新势力亏损数字实在“吓人”。2023年上半年,几家头部新势力的财报一出,亏损动辄几十亿,有家更离谱,半年亏了90亿!换算一下,基本就是每天亏掉五千万。有人算着玩,说这钱要是全拿去买车,按平均客单价二十万算,一天就能“白送”250辆。想想是不是觉得离谱,这么个亏法,怎么活下去?
但先别急着下结论。很多人看到这数字第一反应是“赔本赚吆喝”“迟早要凉”,不过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拆一拆。这些数据真有看上去那么吓人吗?这行业里本来就是这样,还是它们真的快不行了?说实话,单看亏损数字,很容易误会它们是因为卖不出去车。但销量数据其实还挺能打。几家头部新势力,平均每月交付一两万辆很常见,有的甚至比某些老牌合资车企都多。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先看营收和毛利率。造车新势力的营收大头,主要还是来自卖车的收入。销量不错,营收自然不低。这点上几家头部新势力都没问题——随便翻一家,营收动辄几百亿。但毛利率是个拦路虎,不少人看到这儿可能会挑眉。特斯拉毛利率在20%左右,传统车企平均也有10%-15%,而有些新势力还在个位数徘徊,甚至还有负的。这说明什么?它们卖一辆车可能还不够本。更糟的是,即便毛利率慢慢爬起来了,净利润依然是个黑洞。也就是说,剔除研发、营销、管理费用以后,这些车企仍然在烧钱。
这就要看“结构性吓人”了。简单说,新势力的亏损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细看财报,最大头其实是研发和营销。研发费用高得惊人,有的公司半年砸了几十亿。再看营销,铺天盖地的广告、试驾体验中心,哪哪都是钱。有人会问,这是不是乱花钱?研发投入这么高,值吗?其实,造车这行,尤其是新能源车,研发一直是烧钱的事。传统车企研发一款新车型,也得砸几十亿上百亿。新势力起步晚、底子薄,更得靠技术和产品说话。再加上新能源领域正处在技术快速迭代期,不砸钱可能就跟不上趟了。
但营销这块就更有争议了。有些新势力的打法确实激进,为了抢市场份额,舍得下血本。比如建直营店、开交付中心,这种模式成本高,但能提升用户体验。换句话说,这些钱花得未必没道理,但回报周期可能会很长,短期内看不到效果。
再拉同行对比一下。老牌车企最近几年日子也不好过,尤其是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型,投入成本巨大。看看几大传统车企的财报,新能源板块基本都在亏钱。唯一的区别是,传统车企有燃油车“奶牛”撑着,整体看上去不至于太惨。而新势力没有历史包袱,得靠新能源车硬扛,亏损就显得更刺眼了。至于外资品牌,表现也好不到哪儿去。很多国际大厂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车销量低迷,有些甚至亏得比新势力还多。总结一下,这不是某几家公司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阵痛期。
那么,这些亏损到底是战略性亏损,还是纯粹没活路了?现在看,新势力的亏损更多属于“抓机会”的赌注式投入。它们押注的是未来市场的潜力。比如智能驾驶、电池技术,这些领域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如果技术领先一步,将来或许能在市场上占据更大份额。也就是说,它们在拿现在的亏损赌未来的盈利。问题是,这条路到底能不能赌赢,没人能保证。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亏损的数字虽然吓人,但背后并非全是“血亏”。它们的投入至少还有逻辑,并不是疯狂撒钱。关键是,接下来能不能把账算清楚,找到盈利的路径。亏损不是问题,亏没了信任才是问题。如果研发能带来技术领先,营销能转化为销量,这些钱花得未必不值。要紧盯的,是它们未来怎么走下一步,而不是只盯着眼下的数字看。
所以,那些亏得掉眼泪的数据,看起来确实挺吓人,但并不全是坏消息。拆开看,很多动作其实是有章法的。至于能不能活下来,关键还看它们的执行力和市场眼光。总之,这不是简单的“赔本赚吆喝”,也不是“这行不行了”。真正要看的,是谁能在这场持久战中活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