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周榜骤然消退!新能源渗透率飙5倍,宋谢幕BBA跌出榜

《周榜消失那天,车市真正的较量才开始》

小李那天一进店就愣住,往常第一件事是打开微信群和那几个第三方榜单链接,对比昨周哪家涨了、哪款掉队,今天却找不到熟悉的“排行榜”。

他摸着烟灰缸里凉了的烟头,半开玩笑地问同事:“咋回事?榜给人藏起来了?”同事耸耸肩,说起那两年多来的故事,声音里带着几分无奈和笑话话的味道。

这个曾经牵动行业神经的周度销量榜单,就这样在金九银十的喧嚣之后,被人一夜收起来,像从没出现过一样。

汽车周榜骤然消退!新能源渗透率飙5倍,宋谢幕BBA跌出榜-有驾

回头看,事情要从2023年春天说起。

那年三月,湖北一刀切的补贴掀起了价格战,雪铁龙C6直降九万,网络上把“从二十一万跌到十二万”当段子传着笑着骂。

那阵子燃油车忙着清库存,理想汽车忽然跳出来,跟以往按月公布销量的规矩说拜拜,发布了行业首份周榜,交付当月直接冲到20823辆。

同行感到不舒服,先骂两句“搞事儿”,再开始学样子。

不到两月,周榜就成了常态,成了那种每周必须看的东西,像天气预报一样刻在日程表上。

周度排名催生的不是好戏而是追逐。

原本几年的换代周期被压缩成几个月,不少厂商开始频繁改款以求刷榜。

极氪的节奏最夸张,从2023到2024年间连续推出三代车,最短只隔六个月,老车主刚把新车开出店,就有人发帖吐槽自己买了“旧款”。

智界更让人摸不着头脑,S7刚上市就交不出车,几个月后又开发布会宣称“交付问题已解决”,到年尾直接换名字叫R7,入门价还降了不少,买家看完觉得像看连续剧,剧情来得快又杂。

这类做法带来的是短期的流量和长期的疲惫。

行业里有人开始怀疑周榜的正当性。

到了2025年三月,中汽协发出倡议书,明白写着要叫停周度榜单,理由是这种榜单在诱导企业做短期行为。

中汽协常务副会长付炳锋一句话被媒体反复引用:“有了周榜是不是还要日榜?”那句白话砸在人心里,像把放大镜收了回去。

尽管第三方平台和一些自媒体还在坚持发布,到十月黄金周后,这类榜单终于悄然消失。

榜单销声匿迹的背后,不是监管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新能源车的全面逆袭。

数据可以把变化摆到桌面上看清楚。

2023年三月时,新能源渗透率仅26.6%,榜单上出现的新能源车型不过十来款,主要是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几款明星车。

到了2025年九月,新能源渗透率飙升到58.37%,单月销量比燃油车高出40%,上榜车型从最初的寥寥几款扩展到十五款,来自八家不同企业,阵容热闹许多。

市场气氛由此一变,从“观望者”变成了“入局者”,新势力的攻势让老牌厂商感到压力山大。

汽车周榜骤然消退!新能源渗透率飙5倍,宋谢幕BBA跌出榜-有驾

老神车开始谢幕,也成了最直接的标志。

比亚迪宋PLUS这款车在2023年还能单月卖出5.6万辆,到了2025年十月被公司官方宣称为“海狮06的前代”,算是正式退场。

豪华阵营受的冲击更猛烈。

曾经在榜单上稳占位置的BBA,到2023年还有三款车上榜,到了2025年竟只剩下奥迪A6L孤零零地撑着面子。

对比起新势力,小米和问界两家成立时间不到十年,2025年九月直接合计上榜三款车型,成都地区的小米YU7卖出1317台,SU7卖1276台,问界M8也有1148台,这种崛起速度让老厂商吃惊。

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催热了市场也制造了倒计时效应。

2024年四月国家推出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报废老车购买新能源补一万元,三个月后数字翻倍到两万元,燃油车购买也补一万五千元。

这类实打实的补贴让消费欲被唤醒,吉利的某款十万内车型在一年内卖出四十万台就是个例子。

补贴到位带来的销量不仅仅是数字,更多是一种消费习惯的形成。

但好景不长,到了2025年十月,全国已有十六个省市暂停这类补贴,仅北京还在正常申领。

再加上政策走向明朗,2025年底新能源购置税从全免调整为减半,三十万元的新能源车要多交出一万多元的税费,厂商看到了压力,消费者也在掂量是否该提前出手。

在补贴退坡的阴影下,车企做出最后一波动作。

九月是一段疯狂的时间,光新车发布就扎堆超过七十款,是2024年同期的两倍。

成都车展前后更热闹,捷达VS8、第四代逸动、领克10EM-P轮番亮相;极狐T1预售短期突破两万五千台,新一代智己LS6订单冲到五万。

那段时间经销店像赶集,销售顾问白天忙着接待,晚饭也分班轮着吃,朋友圈全是新车首发的快照。

小李说,店里那阵儿连洗碗的间隙都在讲哪款车能顶住市场,哪款可能被消费冷落。

赢家和输家的边界在不断重划。

站得稳的人里,比亚迪继续用产品和产能压阵,蔚来、理想与特斯拉等新势力用技术和品牌吸引年轻购车群体,零跑、小米和问界凭借差异化打法拿到市场空间,几家合计占了新能源市场半壁江山。

广汽丰田在传统阵营里显得格外沉稳,二零二五年九月全月销量七万一千二百二十台,凯美瑞单月卖出两万零五百一十七台,比特斯拉Model 3还多,锋兰达和威兰达合计卖出超过两万五千台。

汽车周榜骤然消退!新能源渗透率飙5倍,宋谢幕BBA跌出榜-有驾

某些合资品牌则有点尴尬,排名跌出前三十名,区域市场被新势力和本土品牌挤占。

市场的逻辑回到产品本身。

很多消费者不再单看价格或短期优惠,更注重综合使用体验、续航、智能化水平和售后服务。

换代频繁带来的负面反馈明显,车主在社交平台吐槽买了短命“新款”,投诉量上升让厂商开始反思。

中汽协的倡议书虽有监管意味,但更像是行业自我调节的一个节点。

付炳锋那句直白的质问,让企业意识到用短期榜单牵引长期战略并非长久之计。

媒体生态在这场变局中也经历转型。

曾经靠周榜吸引流量的自媒体和第三方平台被迫调整内容节奏,从追逐“排行变化”转向深度评测、用户体验报道和产业链解析。

社交平台上的讨论热度从数据的涨跌,转向车型对比、保值率、维修便利性和新能源充换电网络的布局。

网友的语气从嘲讽转为务实,更多人在问:“哪辆车开着省心,后期花费少?”这种现实问题反过来推动厂商在工程和服务上投入更多。

车市并不会因为榜单的消失而回到从前。

技术迭代、用户需求变化和政策调整共同构成了新的游戏规则。

有人预判二零二六年三月将是一个转折点,届时购置税减半措施如果落实,市场资金面会发生结构性调整,厂商的产品节奏和定价策略会随之改变。

三种路径同时存在:有的品牌会靠产品力和渠道优势稳住队形;有的品牌会因补贴退坡被迫重新定位产品线;有的企业选择继续扩产与价格战,赌市场能在短期内回暖。

小李的同事在茶余饭后常常打趣,未来谁活得更久,得看谁把“真本事”练得更硬。

行业的竞争不像以前那样只看销量排行,它变成了技术、渠道、服务与政策交织的综合比拼。

那种每周被榜单牵着走的日子结束之后,更多的车主开始关注长线的购车成本和使用便捷性,媒体和监管也更倾向于引导市场回归理性。

经销商们在休战与加班之间找到了新的工作节奏,品牌方在数据之下重新审视研发与供应链的投入。

故事的开端是榜单的消失,还是市场本身。

小李每天早上再也不需要翻看那份排行榜,但他依旧要跟客户聊车、算账和推荐试驾。

某天他在群里发了段话:“榜没了,热闹会散,人心会回归看车本事。”同事回了一个笑脸加一句调侃:“那就看谁能把活儿做好,不靠榜单吹牛。”读者可以想一想,如果给你选择,下一辆车你会更看重哪一项:低首付、优惠力度、保值率、还是充电便利?

把你的理由写出来,看看有多少人和你站在一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