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巴西总统卢拉亲自从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手中接过车钥匙,成为比亚迪宋Pro的车主时,你有没有想过,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市场巨变?
就在10月9日,比亚迪在巴西的巨型工厂正式开业,这座原属福特、占地百万平方米的基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拉丁美洲的电动汽车枢纽。
巴西的电动汽车市场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 自2012年推出首款电动车以来,巴西累计销量已突破50万辆,成为拉美地区的领头羊。 比亚迪今年9月,单月销量突破1万辆,1月至9月累计达到7.7万辆。
在纯电细分市场,比亚迪占据了80%的份额,相当于每10个买纯电车的巴西人里,8个选择了比亚迪。 像海豚迷你这种车型,因为性价比超高,成了街头爆款。
为什么巴西消费者如此买单? 一方面,比亚迪进入巴西已经11年,早年靠电动大巴积累了口碑;另一方面,当地政策鼓励绿色出行,补贴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比亚迪的车价往往比欧美品牌低三成以上,却配置不减。 有车主在社交平台吐槽:“以前开燃油车月油费上千雷亚尔,现在用电车,成本砍半还不堵心。 ”这种实打实的省钱效应,你能忽视吗?
工厂开业当天,卢拉在致辞中引用了一句巴西俗语:“上帝总用曲折的笔写下坦途。 ”这句话仿佛戳中了巴西汽车业的痛处,三年前福特撤离时,1.2万人瞬间失业,整个卡马卡里市陷入低迷。
如今,比亚迪接手后,创造了2万个新岗位,年产能飙升至60万辆,比原计划翻倍。 这座工厂不仅是生产线,还是当地经济的救命稻草。 员工玛丽亚告诉记者:“我原来在福特做临时工,现在成了正式技工,工资涨了40%。 ”这种转变,难道只是运气?
比亚迪的本地化战略远不止建厂那么简单。 他们计划通过卡马卡里基地辐射整个拉丁美洲,智利、阿根廷的订单已经排到明年。
为了扎根本土,比亚迪甚至把工厂门前的路改名“比亚迪路”,这已经是全球第三条以比亚迪命名的道路,前两条在美国和泰国。 比亚迪承诺为年底的联合国气候大会提供30台定制车,会后这些车会免费送给当地学校。 这种“既卖车又做公益”的模式,其他品牌跟得上吗?
奇瑞在巴西今年前5个月出口量超44万辆,长安的SUV在郊区成了家庭首选,江淮的商用车则垄断了物流市场。 这些中国品牌集体发力,让日系和德系车感到压力。
数据显示,中国车在巴西的市占率从2020年的不足5%,飙升至如今的25%。 一位经销商透露:“韩国车以前靠低价抢市场,现在中国车比它还便宜,续航还更长。 ”这种降维打击,欧美巨头该如何接招?
全球范围内,中国汽车出口量在2024年达到586万辆,成为世界第一。 俄罗斯、墨西哥、阿联酋是前三目的地,巴西的增速最猛。
这种扩张不是简单出口,是全产业链复制,长安在泰国建厂,奇瑞在中东设研发中心,比亚迪则把电池技术打包输出。 业内分析师指出,中国车的成本比国际均价低15%,智能化配置反而多20%。 这种反差,是不是颠覆了你对“便宜没好货”的认知?
回过头看巴西工厂的开业仪式,卢拉说:“这座工厂让巴伊亚人民重拾尊严。 ”这句话背后,是就业率回升、技术升级的现实。 工厂里,60%的零件已实现本地采购,生产线员工每小时能组装一台车。
当地政府为此提供了税收减免,要求比亚迪保证50%的岗位留给本地人。 这种互利协议,其他跨国企业愿意签吗? 毕竟,福特当年离开的主因就是不愿妥协本土化。
比亚迪在巴西拥有17万车主,新能源车销量连续两年夺冠。 同时,充电桩数量在两年内从500个增至3000个,政府计划2026年覆盖所有州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