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数据,真的太离谱了。
蔚来汽车2023年二季度财报出来后,市场上一片哗然。有个数据被反复提及:蔚来单季净亏损超60亿元。这是什么概念?平均每天亏掉将近7000万人民币。这还没完,细算一下,蔚来上半年累计亏损已经超过110亿元。而上半年卖出去的车是多少呢?54679辆。也就是说,蔚来每卖一台车,理论上要亏掉20万出头。
这也太不正常了吧?亏成这样,难道还撑得住?
确实,刚看到这个数据时,很多人不免联想:是不是蔚来要“跑路”了?一家公司还没做到盈利,反而越亏越多,这在传统车企的逻辑里不可思议。但慢点,别急着下结论。一层一层拆开看,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先说亏损背后的原因,再看看这在电动车行业里算不算特例,最后聊聊蔚来到底是在“烧钱自杀”,还是在铺路未来。
先把账捋一遍。
60亿亏损,确实吓人,但拆开看,亏损主要集中在哪儿?核心是两块:研发投入和营销费用。
先说研发。今年蔚来的研发投入占当季营收的比例接近25%。什么意思?每卖100块钱的车,有25块直接砸进了实验室。整个上半年,蔚来在研发上的花费超过60亿,比不少传统车企全年研发费用还高。为什么研发占比这么大?一个原因在于蔚来正在全力推进NT3平台,也就是更高阶的平台架构,同时针对换电站、900伏快充技术、智能驾驶系统等领域做深度研发。这些技术听起来“高大上”,但短期很难变现。换句话说,这些钱看着是亏了,但本质上是在造“未来的车”。
再看营销。蔚来持续扩展线下网络,最近不仅增加了交付中心,还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开设了体验店。别小看这事儿,光店面租金、装修、人力成本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此外,蔚来为了促进销量,还推出了各种购车补贴和优惠政策,导致单车利润进一步压缩。亏损中的一部分,等于是直接让利给了消费者。
简单说,亏损是因为“花得多”。研发花得多,营销花得多。但这不是无端挥霍,而是有目的的投资。问题来了,这种“烧钱”模式,整个行业是不是都在玩?蔚来和同行相比,是不是显得太激进?
同行的账本,真的好看吗?
先看新势力里的小鹏和理想。小鹏今年上半年亏了52亿,比蔚来少一点,但远远称不上轻松。小鹏的问题主要在于销量不达预期,导致营收不足,同时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也很猛。至于理想,倒是实现了单季盈利,但理想的打法和蔚来、小鹏完全不同:它聚焦家庭市场,用一款车型打天下,研发投入占比要小得多。理想的账面漂亮,但它也面临一个问题——未来如何扩展产品线,保持技术上的竞争力。
再拉传统车企进来比。上半年,比亚迪净利润208亿,是蔚来的“反义词”。但比亚迪有很大的先发优势,它在电动车领域已经深耕多年,规模效应明显。而像广汽、上汽这些传统车企,新能源业务普遍还在“战略性亏损”阶段,尤其是自主高端品牌,高投入、低回报是常态。简单总结:蔚来的亏损虽然显眼,但在新势力里并不孤独,甚至可以说,亏损是这个阶段的“行业标配”。
这是“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
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亏损本身,而是亏损的背后,企业在干什么。如果你仔细看蔚来的动作,会发现它是在做两件事:第一,技术储备;第二,市场布局。
技术储备不用多说,NT3平台、高压快充、智能化,都是它对未来的赌注。蔚来的逻辑是,电动车市场正在从“有没有”过渡到“好不好”,拼的是技术壁垒。谁能先一步把技术跑通,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换句话说,蔚来每投入的1块钱,都是在为未来的10块钱铺路。
再说市场布局。蔚来的品牌定位是“高端”,但过去的销量数据显示,纯高端车型的市场容量有限。于是,它推出了乐道品牌,想用更亲民的价格覆盖中端市场。比如前文提到的L80,价格预计在25-28万。这种上下通吃的打法,很像当年的特斯拉。特斯拉一开始靠高端跑量(Model S/X),后期用中端爆款(Model 3/Y)实现规模突破。蔚来显然在模仿这一路径。
当然,这种铺摊子的方式风险很大。尤其是当前市场环境不好,消费者对电动车的热情有所下降,蔚来的战略性投入短期内可能难以看到回报。但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这种“烧钱”是有必要的。因为不烧,就没有未来。
看着吓人,其实有章法。
总的来说,蔚来的亏损看起来很吓人,但并不代表它在走下坡路。反而可以说,它正在为下一轮竞争做准备。行业里其他玩家也在经历类似的阵痛,只是每家的策略不同:有人保守,有人激进,但本质上,大家都在赌未来。
所以,这事儿怎么看?不能只盯着眼下的60亿亏损,而要看蔚来的每一步动作,它到底是不是在往正确的方向走。比如乐道品牌能不能撑起销量,比如技术研发能不能迅速落地。要是这些赌注都能押对,蔚来迟早会迎来反转。
最后还是那句话:汽车行业是个长线游戏。今天的亏损,可能就是明天的护城河。蔚来看似危险,但只要它手里的牌打得好,未来的故事还远远没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