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卖不好,i6却能锁7万台订单,这事儿挺耐人寻味的。说理想i系列是低谷,L系列是巅峰,好像有点过,但也不是没道理。我跟几个朋友这两天聊这事儿,倒觉得理想i系列和L系列的定位和策略,差距还真挺明显。
先说i8,这车刚出来那阵,厂里反应挺乐观,结果一下子没真火起来。销售那边跟我透露,i8的35万左右定价,和同价位的对手一比,明显产品力不够,比如a柱也被业内工程师吐槽不够硬,安全感稍微打折扣。而且,续航虽表面看着挺跑,但高速快充5C的桩全国很难铺开,实际用场景里,充电还是捉襟见肘,用户体验不够顺畅。换句话说,车虽然有理想的黑科技标签,但跟铁打的用户刚需比起来,还是不够的。
一位老修理工跟我说,他修过不少i8,故障率嗯,还好,但碰上小毛病时配件奇贵,这就让不少买家犯了愁。这里我有个感觉,不确定但猜想是——i8的成本结构注定了售价难以降下来,厂商也没动力大幅让利,整个收益链有点被高成本锁死了。
相比之下,i6的故事就完全不一样了。我刚翻了下笔记,i6虽然主打续航比元 PLUS短一点,但20万以内的实惠价格让车直接杀入了主流家庭选购清单。销售那头反馈,丐版去掉那些花里胡哨的选配,留核心配置,能做到20万以内,估计轻松月销5万台以上没啥悬。
这也催生了我的一个判断:理想在i系列上,如果能继续往下挖,试试推出个更低的i5,合理定价在16到22万之间,这波市场绝对得收割,而且先别管能不能赚钱,先把销量和用户口碑稳住更关键。以现在供应链通用零件比例来看,经历过冲压、钣金、涂装供应链复杂博弈的我能感觉到,低价车零件普遍更通用,研发压力也没那么大,体验做好了,用户满意度自然高。利润是后话。
不过说到研发,这里要理智一点。前面讲i8成本锁死高价确实有些泛化了,因为有些技术和零件是为了品牌口碑和长远安全布局的,但这种高投入彻底烧到用户身上,市场接受度有限,成本没法无限摊薄,所以低价车更符合理想当前扩张的需要。换句话说,i系列做起来,才能保证品牌后续能走得更远。
小跑题一下,我偶尔想到,理想如果在L系列上加个纯电版本,保持100度电池,续航500公里以上,爆款感觉近在眼前,但现实是这电池容量+续航+安全一条线硬撑太难,谁敢贸然上?而且那片5C快充桩,更是行业夙愿,没几家愿意大手笔投(这段先按下不表)。
回头说主线,理想现在得学会用价格作为王道,i8乱挂个价不降,下探空间不够,注定销量差点神经难扛。销售小哥跟我说,他们经常跟客户解释价格问题,客户反倒问:是不是买i6更划算?唉,这话戳心窝。
至于咱们用户心理,i6给人的感觉是刚刚好的实用,真替那些买家开心。价格、配置、续航很均衡,不玩花里胡哨,但可靠。相比i8卖高端但怕倒手成本高,i6更贴地气。你见过哪个家庭更喜欢买动辄三四十万的新能源车吗?除非特别硬核的车迷,要不都想换便宜点、省心点的。
这让我想到供需链的游戏,研发就是在跟供应商和渠道打博弈,成熟的零件和工艺容易拿下,车价就能稳妥控制。i6不光工艺更贴近大批量标准化,连零件库存压力也小,这才能实现7万台的订单规模。供应链供应短料的那点痛苦,我以前真经历过,一线车厂去协调物料总是焦头烂额。理想把这道坎过了算是赚了。
话说回来,我还是有个小疑问,李想那套产品思维,把高端和低端产品定位弄得这么割裂,是不是有点冒险?像之前我说的高利润车型好像少了点关注,其实真实情况中,利润和销量往往得兼顾。纯电低价高配能爆单,说到底为啥?应该是用户对性价比的天然喜欢,车厂还得贴着这个趋势走才对。
你们觉得呢,理想i6拿下这么多订单,后续i5真的会来吗?而且,这种拉低价位的做法,会不会尾巴越拖越长,影响L系列的品牌形象?我心里没准,卖得太便宜,反倒让之前买贵的那批车主闹情绪,这种心理防线的成本,厂家得算得清楚才行。
最后聊个细节,我最近看了一圈二手车市场,理想i系列的保值率比一些同类品牌高个10%-15%(样本少),算是惊喜,也验证了品牌力不全靠高价堆砌这话。哪怕是低端市场,用户心里的面子工程也很重要。
理想汽车到底会不会在i系列上找到新的平衡点,把销量和利润双丰收,这盘棋,正打得津津有味。你该怎么看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