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idAirGrandTouring创纪录,单次充电跑1205公里,续航之王诞生

最近,一则关于电动汽车的新闻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朋友看到标题可能都会心里犯嘀咕:一台量产的电动车,不充电,一口气跑了1205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呢?

这差不多相当于从北京开车,一路不停,直接开到上海了。

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不太相信,觉得这要么是宣传上的噱头,要么就是这辆车在极其特殊的理想条件下才跑出来的,对我们普通老百姓开车没什么参考价值。

LucidAirGrandTouring创纪录,单次充电跑1205公里,续航之王诞生-有驾

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

这背后有没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技术门道?

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好好聊清楚。

事情的主角,是一家来自美国的电动汽车公司,名叫Lucid,中文名叫 Lucid汽车。

这家公司在汽车圈里一直以技术先进闻名,被很多人看作是能和特斯拉在技术上一较高下的“技术宅”。

这次创造纪录的车型,是他们旗下的轿车Lucid Air Grand Touring。

根据官方发布的消息,这辆车在一次充电后,从瑞士的圣莫里茨出发,最终抵达了德国的慕尼黑,总行驶里程达到了惊人的1205公里,并且这个成绩还得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官方认证。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这1205公里到底是怎么跑出来的?

要知道,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这款车在欧洲通用的WLTP测试标准下,续航里程是960公里。

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成绩了,但实际跑出来的1205公里,比官方数据还多出了245公里,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白“官方续航”和“极限续航”的区别。

我们平时买车时看到的那个续航数字,比如这次的960公里,是在一个模拟日常驾驶的综合工况下测试出来的。

这个测试会模拟城市里的走走停停、郊区的匀速行驶以及高速公路的快速行驶,还会考虑到开空调等能量消耗,所以它相对比较接近我们普通人的真实用车情况。

而这次的破纪录挑战,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驾驶员采用了一种叫做“极限节能驾驶”的方法。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场精打细算的节能比赛。

驾驶员在整个过程中,会想尽一切办法去降低能量的消耗。

比如,他们会把车速始终保持在一个最省电的区间,可能就是时速七八十公里左右,避免急加速和急刹车。

加速的时候,油门(或者说电门)会踩得非常轻柔,让车辆平缓地提速;需要减速的时候,也绝不会一脚踩死刹车,而是会提前松开电门,最大限度地利用电动车独有的“动能回收”功能。

这个功能就是把车辆减速时的惯性力量,转化成电能再存回电池里,相当于一边开车一边给自己“回血”。

LucidAirGrandTouring创纪录,单次充电跑1205公里,续航之王诞生-有驾

除此之外,车上所有不必要的用电设备,比如空调、音响系统、座椅加热等等,肯定都是全部关闭的。

甚至,专业的挑战团队还会规划一条最节能的路线,比如尽量选择平坦的道路,利用下坡路段进行滑行,把地球引力都变成自己续航里程的一部分。

所以说,这1205公里的成绩,是顶尖的驾驶技巧和车辆本身优异性能相结合的产物,对我们日常驾驶来说,确实很难复制,它的象征意义和技术展示意义,要大于实际的参考意义。

这就引出了我们的第二个问题:就算驾驶技术再好,如果车子本身不行,那也白搭。

这台Lucid Air到底有什么硬核技术,能支撑它跑出这样的成绩呢?

这就要说到Lucid公司最引以为傲的技术家底了。

其中最核心的一项,就是它采用了900V的高压电气架构。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电动车,包括我们熟悉的很多品牌,用的都还是400V的平台。

一些比较领先的品牌,比如保时捷和我们国内的小鹏、极氪等,开始用上了更先进的800V平台。

而Lucid,直接把电压平台提升到了900V。

电压高了,好处非常明显。

根据初中物理我们都学过的公式(功率=电压×电流),在输出同样大小的功率时,电压越高,所需要的电流就越小。

电流小了,电能在从电池传输到电机的整个线路里的发热损耗就会大大降低。

通俗地讲,就是每一度电在路上“浪费”掉的部分变少了,有更多的电能被实实在在地用在了驱动车轮上,整车的能源效率自然就高了。

这就好比远距离输电都要用高压电线一样,是为了减少能量损失。

除了高压平台,这台车的能耗控制本身也做到了极致。

根据官方数据,它的百公里电耗只有13.5千瓦时(kWh)。

这个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概念,我们来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现在市面上主流的电动轿车,百公里电耗普遍在15到18千瓦时之间,有些车型甚至更高。

LucidAirGrandTouring创纪录,单次充电跑1205公里,续航之王诞生-有驾

Lucid这个数据,意味着它比很多同类车型都要省电20%以上。

这背后是它在空气动力学设计(车身外形非常流畅,风阻很小)、自研电机的高效率以及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等方方面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那么,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就该觉得国外的技术遥遥领先,我们国内的电动车品牌就望尘莫及了呢?

其实不然。

我们必须承认Lucid在能源效率这个单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为整个行业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重。

但是,评价一辆车的好坏,或者说一个汽车产业的强弱,从来都不是只看一个单项指标,而是一场综合实力的比拼。

面对里程焦虑这个问题,我们国内的汽车企业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Lucid走的是“极致节能”的路线,而我们的一些品牌,比如蔚来,则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超大电池包”。

蔚来推出的150度半固态电池包,在实际路测中也已经跑出了一千多公里的续航。

这就像两个人都要远行,一个人选择精打细算、少带干粮、减轻负重;另一个人则选择带上充足的补给,虽然负重高一些,但同样能到达目的地。

两种路线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都是为了解决用户的核心痛点。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解决里程焦虑的方式远不止把续航做长这一条路。

充电的便利性,在很多时候比极限续航里程更加重要。

在这方面,我们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模式创新,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比如,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和高速公路的超快充电桩网络,让长途出行越来越方便。

再比如蔚来独创的换电模式,开车进站,三五分钟就能换上一块满电的电池,整个过程比加油还快。

当补能变得如此方便快捷的时候,车辆本身是否具备一次性跑一千多公里的能力,对大多数用户来说,似乎就没那么至关重要了。

最后,我们还要看到,如今的汽车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

它更像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

在车辆的智能化、座舱的舒适体验、人机交互的流畅度以及各种娱乐功能的丰富性上,中国品牌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无论是聪明的语音助手、丰富的车载应用,还是更符合国人使用习惯的各种设计,这些“软实力”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购车时考量的重点。

从这个角度看,Lucid可能像一个技术上有所专长的“偏科生”,而我们国内的许多品牌,则更像是全面发展的“全能型选手”,它们在努力平衡技术、体验、价格等各个方面,力求给用户一个综合体验最好的产品。

因此,Lucid的这次破纪录,我们为之鼓掌,因为它代表了技术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要对自己有信心,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正在用一种更多元、更贴近市场的方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强大道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