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啰嗦了,直接说:这块儿翻得比想象快。五年前还有人笑,说中国车想领跑?结果到2025年,新能源车年销量差不多突破一千六百万台,成了全球销量第一,差不多占了全世界的一半,你信不信。
要知道,老底子的问题摆着呢。2020年我国对外买原油的比例高到73%,交通用油是大头,能源这事儿实在让人心慌。
再加上“双碳”目标,电动化不是可选项,是必须干的活儿。国家也不是随口喊喊,而是开始真正下棋。
先是定了个技术路线图,把补贴从一视同仁改成看谁技术过硬。往后还说了件事儿:到2026年,插电混动的纯电续航得不少于100公里——车企就得动真格去攻关了。
然后就盯着产业链啃。电池那块儿,像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公司起来了。全球三块动力电池里,大概有两块是中国造的。芯片方面也不再完全靠别人,车规级IGBT的自给率,从只有15%涨到了大概60%——这进步,看得见。
充电基础设施也上了速。国家推了个三年翻番的计划,现在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几乎都铺齐了,乡镇也能充电了,找桩不再像寻宝。快充方面,现在十五分钟能补三百公里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假期排队基本不至于等得抓狂。
技术上的亮点也不少。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抗针刺,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号称能跑一千公里,华为的ADS在城区能实现“脱手”驾驶,这些都不再是吹的口号,是能上路的东西。
最关键的,是整个产业不再缺哪一截。上游的锂矿开采到下游的电池回收,整车生产到智能网联,慢慢拼出一条完整链条,别人拆不开我们这套生态了。
普通人能切身体会到的也挺现实。举个你我都能懂的例子,跑三百公里,油车要两百块左右的油费,电车差不多三十块电费;保养也没那么复杂,像空调滤芯这种小件子,电车价格也更友好。长远算下来,五年内省下一笔家庭旅行钱都不是梦。
出行体验也变了。一会儿是车里能放KTV能放投影,一会儿又成了移动的小聚会场,年轻人把车当移动轰趴馆,挺有意思的。
这事儿还带出了一堆工作机会。跟新能源相关的岗位超过五百万,职业教育每年输送约一百万技术工人,别小看这数字,很多小城镇的年轻人学个手艺就能拿不错的工资。废旧电池回收也成了真金白银的买卖,镍钴锰的回收率接近百分之百,环保还能赚钱,挺顺的。
从被卡到现在能自己搭台唱戏,这五年里变化实在太多。你会觉得这过程有点出其不意,但又合情合理——有人看清了盘算,有人把活儿做到位。
你要我说感受?既惊讶又有点小骄傲。然后呢,未来还会有谁被撞了个措手不及,拭目以待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