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深夜致歉,SU7质量排行垫底!

小米汽车,正处在出道以来的第一个低谷期

小米深夜致歉,SU7质量排行垫底!-有驾

进入新能源时代后,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牌车企,个个都碰上了棘手难题,像大众、丰田,在转型路上磕磕绊绊,销量和口碑都不太理想。而小米,2021年才宣布造车,到现在也就四年经验,碰上困难也不奇怪。只是,这第一个低谷来得有点快,给小米汽车和雷军出了道大难题。

最近,“中国汽车质量网” 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排行(纯电车型)》,本被外界视作新能源黑马的小米SU7,竟排在了平均值以下,在质量排行榜中垫底

小米深夜致歉,SU7质量排行垫底!-有驾

该排行榜直言,像小米SU7这类车型,潜在缺陷风险相对较高,投诉销量比也影响了整体质量评价。这消息一传出,网上瞬间炸开了锅,大家对小米汽车的质量议论纷纷。

而就在5月7日晚上,小米汽车突然发声明道歉,一口气回应了近期小米SU7 Ultra 的多个争议点。其中,最受关注的有两件事。

先说那个惹恼了不少Ultra车主的 “排位模式”。小米SU7 Ultra刚发布时,这功能被很多用户当成核心卖点。简单来讲,开启它能暂时解除动力系统限制,短时间内让车加速性能更强,听起来就很酷炫,对追求速度与激情的用户吸引力十足。可后来系统更新,解锁条件变了,得在指定赛道跑出官方规定圈速才行。

小米深夜致歉,SU7质量排行垫底!-有驾

这一改动,就好比买东西时,合同都签了,商家却突然加条款,用户哪能乐意?本想着花大价钱买个高性能车,现在却被各种限制,感觉像买了个 “阉割版”。小米汽车临时调整又撤回,也能看出在技术设计和产品发布时,有些决策没从消费者角度考虑,没提前验证就实施,结果出了问题。

SU7 Ultra另一大争议,集中在那块号称 “碳纤维双风道” 的挖孔前舱盖。发布会上,雷军那叫一个大力宣传,说这设计源自纽北赛道原型车,样子帅不说,还能导出气流给轮毂散热,听起来相当厉害。

小米深夜致歉,SU7质量排行垫底!-有驾

雷军当时还特意说 “原本没打算做这个”,这么一说,反而勾起了用户的好奇心和购买欲。可实车交付后,车主和测评人员发现,这 “风道” 实际冷却效果不明显,风道路径设计基本没啥用。

这下,网上骂声一片,“情绪件”“智商税” 的说法到处都是。小米没办法,只能再次道歉,还给出积分补偿,给没交付订单的用户提供限时改配铝制前舱盖的服务。

从这些事能看出,小米在汽车营销和产品落地方面,存在不小问题。在手机行业,小米靠着极客精神和 “性价比”,一路过关斩将,雷军的个人魅力加上粉丝文化,更是给产品加分不少。可到了汽车领域,这套玩法不太灵了。

汽车和手机不一样,它关系到生命安全,用户对它的要求是安全、可靠,性能得实实在在。小米SU7 Ultra本应以三电系统、智能(辅助)驾驶、操控性这些核心技术打动消费者,却因各种营销争议被推到风口浪尖

“先靠营销吸引人,再用系统更新完善功能” 的手机套路,在汽车行业行不通,汽车很多功能是硬件决定的,软件补丁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碳纤维盖板在赛车里确实有结构和性能优势,但放到民用量产车上,宣传时就得谨慎。当把它宣传成 “高性能象征”,却又无法兑现相应功能,肯定会让消费者觉得被忽悠了,对品牌信任大打折扣。

小米一开始要是坦诚说这盖板主要是为了复刻外观造型,而不是着重强调 “导风散热” 功能,或许也不会引发这么大争议。说到底,还是营销思维占了主导,只想着用 “赛道血统” 激起用户购买欲,没考虑实际驾驶中功能能不能实现。

面对争议,有网友觉得小米回应太误导人,也有车主认为买挖孔版就是图个好看,有情绪价值,4万块花得值。但从更宏观角度看,在手机上,玻璃背壳、散热片这些装饰性设计,或者虚拟跑分这些数据,能起到装点作用。可在汽车上,任何功能过度宣传,都可能引发质疑,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小米SU7 Ultra这两个争议,不是偶然,也不是单纯技术失误,而是智能电车转型期常见的结构性问题。如今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理想打造服务生态,蔚来搞换电体系,比亚迪实现垂直整合,华为探索合作模式,大家都在提升产品力、打磨硬核性能、完善长期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小米要是还坚持 “讲故事优先”,不把精力放在提升产品本质上,很难长期留住用户,打造稳固的品牌护城河。

好在小米已经开始正视问题,回应态度也在转变。但要让消费者真正相信 “小米造车是认真的,不是玩票”,还得在智能(辅助)驾驶、三电技术、安全能力这些关键领域,拿出真本事,别再想着靠 “刷圈”“挖孔风道” 这些营销噱头吸引用户下单。在智能汽车靠 “概念堆叠” 吸引眼球的当下,小米SU7 Ultra这场风波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营销能吸引目光,但产品力和功能兑现才是立足根本。

小米要想在汽车行业站稳脚跟,不能只靠雷军演讲的激情和粉丝支持,也不能用消费电子那套快节奏逻辑来应对汽车产业的慢变量现实。

每一次争议,都是消费者对品牌可信度的重新审视。是时候回归产品本质,把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做好,别再让消费者失望了。毕竟,大家想要的,是一辆实实在在能带来安全、舒适体验的车,而不是只存在于宣传里的 “概念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