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全球裁员2 万人,日本汽车产业将走向何方?

日产宣布全球裁员2万人(占员工总数15%),这一事件不仅是日本汽车产业的危机,而且是整个日系企业集团的危机

东芝、松下、三菱、本田等日本公司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核心原因总结起来就十二个字: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垂垂老矣。

日产汽车全球裁员2 万人,日本汽车产业将走向何方?-有驾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在2025年全球汽车产业剧烈震荡的背景下,结合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美国关税政策冲击等宏观环境,日本汽车产业的危机集中爆发了。

外部环境的多维挤压(外因)

中国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反超 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智能驾驶(如Momenta合作案例)、电池技术(宁德时代LFP电池)和成本控制上形成碾压优势,直接冲击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日本车企被迫向中国供应商开放供应链,广汽丰田甚至推出10万元级智驾车型以自救。

美国关税政策对日本燃油车的连锁冲击 美国对日本汽车加征25%关税导致单车成本增加5000美元,直接影响日本车企120亿美元出口额。丰田、本田加速将生产转移至墨西哥和加拿大,但短期内难以抵消关税压力,马自达等企业甚至濒临亏损。

无法利用中国供应链优势日本车企过度依赖本土精密制造体系,面对中国灵活供应链和欧美智能化浪潮时响应迟缓。日产计划削减70%零部件种类、整合13个平台至7个。

日产汽车全球裁员2 万人,日本汽车产业将走向何方?-有驾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日产的结构性危机(内因)

错误判断市场需求,缺乏战略眼光日产在全球的工厂运转率仅45%-57%,远低于80%的盈亏平衡线,反映出传统燃油车产能严重过剩。中国销量从2021年的113万辆骤降至2024年的66万辆,北美市场因缺乏混动车型和产品老化导致份额萎缩,迫使日产关闭7家工厂并转移生产基地以规避美国关税。

电动化战略的起大早赶晚集日产曾凭借Leaf领先电动车市场,但未能及时转型,特斯拉和比亚迪已占据技术高地。原计划投资1533亿日元的北九州LFP电池工厂被迫取消,固态电池研发虽领先但尚未商业化,导致其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掉队。

联盟裂痕与管理腐败失效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协作松散,与本田合并谈判破裂加剧生存危机。前CEO戈恩直指管理层决策迟缓是根本问题,频繁更换社长(如内田诚辞职、埃斯皮诺萨接任)暴露内部治理混乱。

说白了,日本汽车产业辉煌太久了,依然沉浸在过去的荣光中无法自拔,面对新技术冲击也反应迟缓。

丰田固执的押注氢能源,日产电动车进展缓慢,船大难掉头。

日产裁员2万人只是冰山一角,更深层的产业变革或将重塑全球汽车格局。正如日产前CEO戈恩所言:"这不是衰退,而是生存模式的彻底重置。”

日本缺乏智能化、人机交互方面的庞大人才队伍,管理层思维也比较陈旧,无法跟上这一轮电动化、智能化浪潮。

日产的危机也不仅仅是自身的危机,也是整个日本产业的危机

日产汽车全球裁员2 万人,日本汽车产业将走向何方?-有驾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