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说多了大家都烦,可不说又憋得慌。最近啊,中国五家新能源车企在澳大利亚因为“维修垄断”被狠狠罚了一笔,合起来得付4700万的高昂罚款——这消息传出来,国内网友是一片叫好,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你说一边是中国制造出海本该长脸的事,结果抢了全球老百姓的利益,最后还是洋人的法律出手帮我们治了病,这道理到底谁说得清?
咱们都知道,那些做新能源的车厂,最喜欢把科技感、创新、安全挂在嘴边:什么数据安全、车主权益啦,仿佛一切都在高举正义的旗帜。可为什么每当涉及维修这点事,他们就变得和鸵鸟似的,紧闭双眼、紧缩软件?这法子在国内试过水,那边可不买账。
设想一下,你买了一台新车,开了两年出点小毛病,去4S店修一修,被吓出一身汗——零件贵,工时贵,态度还臭,美其名曰“原厂保障,不可替代”。你要是打听下外面的修理铺能不能修?答案通常是:不能,人家没你这车的代码,也没你这车的数据。想省钱、图方便,那就别想了。
以前大家还觉得这事稀松平常,反正你买他的车了,权利、资源都在人家手里。但现在出海了,遇到了别的国家,“维修权”这几个字显得前所未有刺眼。澳大利亚明明白白写到法律里:车企得向外部修理厂公开诊断软件和技术数据,你不能搞小圈子保养,那是垄断。
可咱们的五家车企怎么做的?拖拖拉拉,数据含糊其辞,便宜还能占则占,瞅准机会就想走老路。是怕安全问题?怕核心技术泄露?还是怕自己的躺赚模式被戳破?明眼人都知道,归根到底还是舍不得那点维保的利润和那条生意链子。东西掌握在自己手上,别人求着你,想怎么收就怎么收。
问题是,在国外这样玩,真行得通吗?别的不说,澳大利亚的法律比国内规矩多了去了,人家不像我们这,动不动就是法不责众,拖拖拉拉再补一刀。那边说罚就罚,口气还大:你要是不给数据,妨碍正常维修保养,妨碍市场竞争,那就罚、狠罚。什么公司脸面、本土品牌、民族产业,一泡水全泡没了。
而且,这事儿仔细想想也有点滑稽。新能源巨头,个个宣传法律合规能力满分,海外投融资、全球市场风生水起,到头来还是栽在了维修垄断这点破事上——可见真正在乎的,并不是用户体验,更不是行业公平,而不过是利润和控制权。
让人更加尴尬的是,车企在国内总能找到说辞:“我们的产品太先进,修理需要高标准”、“数据泄露会威胁安全”、“用户要负责保护好自己的车”。其实真正在为难的,全是车主和独立的修理商。现在好了,别国的法律把你们堵死了,说道理讲不过人家,那还不是得乖乖地配合。
再想想国内的事,有维修工因为修了两块动力电池就被抓去坐牢,结果国外罚起来倒是一点不含糊。你说在这件事上,谁的道理更站得住脚?是车主的权益是摆设吗?难道只有被国外制裁一顿才能学明白什么是“公平交易”?为什么油车可以随便选修理厂,到了电车时代,权限、选择权、透明报价都没了?
更让人郁闷的是,行业里的人也不傻,美国、欧盟,比如加州就有车主告特斯拉垄断维修,欧盟推行车企统一公开维修接口,人家早就明白这是一道硬杠杠,玩猫腻不行。可到了我们这,动不动就是创新门槛、知识产权,其实一寻根问底,还不是“全靠垄断赚钱”这根筋拧得太紧。
其实咱们没必要追捧国外法律多先进,但你说现实里要是没有强硬的法规约束,这些企业能不能主动让利给用户?有哪个新能源品牌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让第三方有平等参与维修的机会?有没有一家愿意放开代码、开放数据让外面修理厂参与?从结果看,绝大多数还是能躲就躲,能蒙就蒙。
退一步讲,即便按照车企自己的逻辑来看,他们真的那么担心用户数据安全吗?你随便看看各类维保APP、搭载的语音助手,那些数据流得比谁都快,合着维修时倒成最大障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所以说白了,担心的根本不是“安全”,而是“利益”。
这件事还暴露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国内的消费者权益历来不容易争取,出现问题要么忍,要么去投诉,最后甚至不了了之。企业习惯了做甩手掌柜,风头过了,大家也就认了。国内新《反垄断法》其实早就对这种垄断行为有明文规制,但你看看真正被罚的车企,有几个是因为维修垄断?大厂法务当家,遇到监管部门,拖拖拉拉、推三阻四,真罚起来概率还是太低。
企业赚钱无可厚非,但“赚明白的钱”和“赚耍滑头的钱”可不是一码事。国内换一个电池能要到车价的两倍,4S店一刀切的报价,车主连哭都找不着地。老百姓买个电车图个新鲜,到头来变成割韭菜,敢怒不敢言。你说这要是在国外这样搞,早就被群体诉讼、血淋淋的制裁轮番轰炸了。
这次澳洲打脸,算是帮国内消费者出了口气。能不能趁机把国内的那些霸王条款、恶心操作给收拾收拾?至少给车主们留点舒坦的空间。人家国外可以,难道我们自己就不配有?
说到底,这事让我们看明白了,车企“垄断维修、垄断配件、垄断信息”的老路走不通了,在全球市场也是行不通的。你可以暂时占有优势,但只要压榨汽车用户这一环没解决,迟早有一天会被突破。法律是底线,商业道德才是企业留下好口碑的理由。总想着把消费者堵在自己小院子里,最后也只能自食其果。
未来是“维修权”越来越值钱的时代,不管车企承不承认,车主选什么方式维修、选谁修、用什么价格修,理应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汽车行业不该也不能全靠封闭、信息壁垒、资料保密和技术设限来挣钱。世界已经变了,用户很难再被糊弄。如果中国车企真的想在全球站稳,还是要学会在规则下公平竞争,别老想着那点小聪明,否则吃亏还在后头呢。
你看,这次丢人丢到国外了,可千万别等到罚款、曝光、国际通报,一轮一轮地提醒自己,“维修权”这三个字,说到底,归根到底,是每一位消费者的正当权利。只在墙外被教训是不够的,更应该反省和改变的是国内自己的车企和规则。别等到有一天,国内车主都学会了“一起告你”,到时候悔之晚矣。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