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风云再起,一汽大众“沥青门”揭示行业隐患

车市风波再起,一汽大众的“沥青门”事件揭露了行业内的深层次问题。在这个变化莫测的市场中,消费者在购车时往往感到迷茫和不安。然而,有了苏丁解车,您不再需要担心被骗入陷阱。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汽车解读与服务,助您在车市中游刃有余。
近日,一汽大众再次成为舆论焦点,继“断轴门”和“机油门”事件后,“沥青门”的曝光让其一度陷入舆论漩涡。苏丁解车不禁发问,为何一汽大众频频成为问题车企,而与其同为大众旗下合资公司的上汽大众却鲜有此类问题?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回顾“沥青门”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位曾担任南方周末高级记者和法治周末报社执行总编辑的媒体人,在去年12月以“一汽-大众损害消费者权益”为由,将一汽-大众告上法庭。据其披露,一汽-大众旗下的大众和奥迪品牌,在迈腾、高尔夫以及奥迪Q5等多款车型中,采用了不合格的隔音材料。这些材料导致车辆内出现难以忍受的异味,并伴有甲醛超标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日常使用和身心健康。
这些车辆之所以出现甲醛、异味超标的问题,罪魁祸首在于它们使用了强致癌物沥青作为隔音材料。这种材料不仅严重影响了车辆的隔音效果,还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导致车内环境变得令人难以忍受。
此次事件影响范围甚广,涉及多达7款车型,近百万辆汽车受到牵连。这对于一直以提供舒适驾乘体验为己任的一汽大众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谈及沥青问题,长期关注汽车领域的朋友们或许已知,近年来不止一汽大众,诸多汽车品牌都曾在此栽过跟头。早些时候,豪华汽车品牌如宝马和奔驰,就曾选用沥青为原料的阻尼片,而去年福特蒙迪欧也因车内“异味”问题受到投诉。

在静态环境下,车主们发现他们的车辆会散发出一种家禽的臭味,经过一番检测,竟发现这股异味源自汽车阻尼片材料中的沥青。沥青中含有的多环芳烃是主要的有害成分,若长期、高浓度地吸入,将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诸如引发咳嗽、胸闷等症状。

既然沥青被归类为强致癌物质,为何仍有众多车厂选用其作为汽车零件的原材料呢?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番了解。沥青,根据其来源,主要可分为煤焦油沥青和石油沥青。前者无疑属于严重有毒有害物质,而后者则相对毒性较低。阻尼片,作为一种粘弹性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车身内表面,紧密贴附在车身钢板壁上,旨在降低噪声和震动,即发挥阻尼作用。
其次,沥青阻尼板还具有“补强”作用,即增加材料强度。由于汽车钢板通常较薄,大面积使用时容易发生变形,特别是在非结构支撑件方面。然而,在铁皮上附着沥青可以有效提高铁板的强度。因此,汽车使用沥青阻尼片本身并不可怕,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选用不达标或甚至是煤焦油沥青材质的阻尼片。

一辆汽车在制造过程中,究竟会使用到多少与沥青相关的零部件呢?据统计,大约需要在八到十二个部位贴上这种阻尼片,这些部位大多位于汽车驾驶室的内部,总面积大约为3平方米,所需沥青的总用量则约为十公斤。然而,由于长时间受到太阳的暴晒以及发动机的散热影响,紧贴在钢板上的沥青阻尼片容易因受热而分解,并释放出有毒的多环芳烃气体。这一过程是长期且缓慢的,因此,那股难闻的气味往往会伴随这辆汽车终生。
在欧美等汽车工业先进的国家,汽车阻尼片通常采用高分子树脂或橡胶材料,这些材料作为原料,不会释放出有毒有害气体。然而,当许多国外品牌汽车在国产过程中,却选择了使用沥青而非树脂、橡胶等环保材料。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归结于我国目前尚无针对汽车零部件和辅助材料的国家标准;另一方面,沥青的采用确实能够为企业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显然,经济利益成为了背后的主要驱动力。
归根结底,问题在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来约束这一行为。在中国,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率先提出了制定《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倡议。

他进一步揭露,由于中国在车内空气质量方面的标准缺乏足够的严格性和强制性,导致部分汽车公司在国内生产的汽车,其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和所使用材料的标准与国外存在差异。为此,他提出建议,希望国家相关部委能设立一个权威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检测与发布机构,该机构应定期对市场上的新车进行空气质量抽检,并公布结果。这样,消费者能够获得系统且客观的车内空气质量信息,从而真正拥有对车内空气污染的知情权。同时,相关标准必须得到强制执行。

国外的汽车制造企业,并非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践行者,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动机在于寻求经济利益。倘若我们的相关法规不够完善,便可能引发诸多不可预料的状况,而遭受最大损失的往往是广大的汽车消费者。因此,我强烈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并强制执行《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确保我们能够拥有一个清新宜人的乘车环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