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是古怪的。比如,慕尼黑9月的空气,带着初秋的湿意,夹杂着“环保新车”展台那种塑料、金属和新鲜橡胶的味道。你走进零跑B10在欧洲首秀的小展台,琳琅满目的屏幕、样车,还有鼻尖一闪而过的咖啡香——德国人的严谨与中国工程师的“解释狂魔”气场在这里碰撞,四周人头攒动,比旁边某家三叉星展台的平静多了几分热闹。遥想国内用户为“顶配版节省一杯奶茶钱”而津津乐道,欧洲买家倒像在讨论一件奢侈品:同一辆B10,这边9.98万人民币起,那边2.99万欧元起,折合25万人民币还要“阉割”掉不少配置。现场翻译小伙皱了眉:“还得靠价差和配置差来解释市场逻辑。”——抱歉,这不是一宗价格欺诈案,而是中国汽车品牌出海的“规矩生意”。
表面上零跑B10国内外价差接近2.5倍、配置不足,让人先想到是不是“卖给自己人薄利卖给老外狠狠赚”。但细细一扒,还是要佩服这种市场逻辑比法医尸检还复杂。先看现场证据链:国内百公里加速6.8秒版本才十万出头,天幕、配置、加热座椅全给你了,连副驾DIY接坞都安排上了。欧洲展厅,B10被包装成了“新晋家庭电动车明星”:空间优势、续航靠谱、外观比同价位大众ID系列“更体面”。欧洲某汽车杂志的评论有些一语双关:“零跑未堆砌复杂功能,却做到了家庭用车关心的每一处。”好听是好听,意思却更像“很像德国馒头,外形普通但特结实”。价差背后到底隐含了哪些“专业名词”?也许说穿了,就是贸易、成本与人性的“三重奏”。
如果要按推理习惯理清零跑B10这组“价格杀案”的因果关系,排除掉“国内外内鬼”或“品牌歧视”,剩下的无非是“成本堆高”的行业现实。关税、运输、认证——从国内工厂出发,零跑B10翻越欧亚大陆的费用直接给车辆本体“加重”。海关和欧洲本地标准像是关卡BOSS:光是安全测试认证,成本比国内高出三分之一,涉及的文档多得能卷成一大篮薯条再和汉堡拼盘。渠道商环节汇聚了更多“油水”,再算上门店、渠道分成等,车辆即便裸奔到终端,也披上了一层名叫“欧洲分摊价”的新衣服。
至于配置缩水,有人感慨“国外的月亮真圆,国产车到了海外反而减配价格暴涨”。但站在研发成本和用户习惯的角度,零跑给出了肃杀的实话——欧洲补能网络不如国内快充密集,实际上市的都是标准续航版本。像全景天幕面积、电动遮阳帘、座椅加热等功能,国人喊“标配”,欧洲用户倒多半觉得“选装就够”。副驾魔术拓展坞的DIY神技,在德国大爷眼里恐怕还抵不过一句“朴素耐用”。所以那条常被吐槽的“中国特供=高配低价”的现象,其实是逆向的:中国消费市场残酷到让厂家卷到骨折,疯抢性价比、堆料成百上千。欧洲的新势力则正处在刚刚睁眼要跟传统厂商动真格的阶段,只要续航和安全合格,能以平价买到外观新、空间大、开的顺的“新中国制造”,已经激起了不少家庭的猎奇欲和购买欲。于是在官方渠道还未完全铺开的情况下,B10首日订单突破千台,成了“出海新宠”,不啻于一场跨国相亲大会的艳遇首夜。
分析来讲,零跑B10这种多市场定价的“理性分裂”,与其说是品牌“见人下菜碟”,不如说背后是各地市场游戏规则的编程结果。中国市场狼多肉少,卷得像大号拼多多:自研自产,降本增效一条龙,谁先卷趴下谁出局。消费者信奉“花小钱办大事”,顶配版价差比一线城市的污水处理费还低。反观欧洲,细分市场由特斯拉、大众等传统厂商牢牢把控,定价体系和经销商结构都有特殊“润滑剂”。厂商出口到欧洲如同考驾照,科目一二三四全要过一遍,没点资金和耐心别想着过关。零跑定价哪怕比同级ID.4便宜近三成,配置层面依然可圈可点,在当地消费者那儿已经属于买到就是赚到。——这叫“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块遮阳帘,还有生存下去的机会成本。”
至于B10本身的“实用属性”有没有水分,专业眼光看还真没太多可挑刺的环节。空间设计玩得转——近4.7米视觉长度、87.4%的得房率,在欧洲实用家庭市场基本属于一针见血。储物空间多得能收下一整个法医工具箱,“星夜蓝”的车漆说明外观颜值工程也没舍本逐末。动力平顺、底盘调校合适,关键时刻安全气囊和爆胎稳定技术齐上阵,这些都是迎合理性车主心理的加分项。电池安全性和应急测试指标的数据,说得比某些犯罪分子作案证供还充实。至于全车竹炭纤维面料、镀层漆面等“精致小心思”,放在国内已是标配,欧洲倒像某种“开箱彩蛋”。
当然,身在这个行业久了,多少理解“国产车出海必须减配加价”的自嘲。像我们做尸检,看似一刀见骨,其实隐含许多不得已的“器械误差”:规则、成本、环境共同塑造的异化产品。国内的一次试驾热搜说到底还得让位于出口合规检查证书,消费者最终买单的,未必是产品本身,而是那条看不见的“全球流通流水线”。有人质问为何国内用户反而成了“内卷受害者”,也有人嘲讽“欧洲用户的钱是不是太好赚”。行业答案大概率还是那句老话——市场的归宿,决定了价格的命运,至于价值怎么办,那只能随人心各自权衡。
市场不是破案现场,真相没那么简单。今天中国电动车能在欧洲赚到“价差神话”,但明天也许轮到更凶险的竞争加码。零跑B10是例子,也是缩影。我们看得到“价格悬疑”的表象,也注定要被各种行业共性和周期波动一再提醒:在全球化的寒意面前,每一份配置和价格背后都有更复杂的理由。不知你是更愿意拿十万“堆料车”自得其乐,还是以二十五万拥抱“进口身份”聊以自慰?这既关情怀,也关钱包。关于国产汽车价格与价值的这道算术题,没准下次还会在别的产品、别的市场里被反复考验。你会怎么选?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