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车厂49款车型暴雷,智能汽车每天都在偷窥你?奇瑞新车主打隐私防护
9月刚过一半,智能汽车圈就冒出个让人直起鸡皮疙瘩的新闻。
上个月,有关部门公布了13家企业49款车型检测结果,差不多有一半被查出存在数据安全问题。有人脸匿名化不到位的,也有把敏感信息同意权限直接设成“永久允许”的,这种操作真是让人想问一句:到底是谁给的胆子?
现在的智能汽车,每天能收集的数据量动辄就是GB级。什么上下班路线、油门刹车习惯、甚至连你在车载屏刷了啥视频,都能被后台悄悄记录下来。“监控”二字可不是吓唬人的。
偏偏就在大家对数据滥用焦虑得要命时,奇瑞风云T11突然杀出来,把“隐私保护”当做核心卖点来预售。像8255数据安全岛、大模型本地部署这些功能,一下子引爆了行业热议。
说到这波被通报的问题车型,不少地方实在辣眼睛。有合资品牌SUV的视频里,人脸匿名化检出率还不到80%,意思就是你的面孔可能原封不动地留在别人的服务器里。不信可以想象一下,你以为坐自家车最安心,其实后台早已存好你的高清大头照。
还有某新势力品牌热门型号,在第一次激活的时候,各种敏感授权默认全开,“始终允许”,而且连修改入口都藏得死死的。这些骚操作,看着就让人无语。
更离谱的是,有三款车型持续收集麦克风和摄像头内容,可是中控屏上压根没提示图标——用户完全不知道自己正在被监听、拍摄。这已经不能算小瑕疵,是明晃晃挑战底线了。
这些并非偶发现象,现在谁买L2+级辅助驾驶的新车,每秒钟都能产生1GB以上环境感知数据,道路情况之外,还会扫到路边行人的脸和其他车辆号牌。如果没有靠谱处理方案,说泄露就泄露,一旦外流麻烦立刻升级N倍——毕竟个人隐私这种事,没有后悔药吃。
监管层看不过去了,今年6月干脆联合发布《汽车数据出境安全指引(2025版)》,要求传输重要数据必须先过一道严格审核关口,比如车辆定位和生物特征,全流程变复杂不少。8月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拉上国家网络应急机构等三个权威单位,对市场主流车型搞了一次大排查,也是业内首次这么系统性盯住隐私环节。一轮排雷之后,被点名那49款问题产品,全数限期整改,不达标免谈销售资格。
国外也没闲着,9月1日欧盟《数据法》正式上线,其中规定用户随时可以要求厂家删除自己的驾驶行为与语音记录。而到了10月,由中国牵头提出的《智能出行服务安全与隐私》国际标准终于拿下立项资格,这意味着全球范围内规则制定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以后各国造车巨头恐怕再难糊弄过去了。
压力摆在那里,各家厂商动作很快。例如问界M9增加3D人脸认证加账户空间隔离功能,不同账号登录看到的信息互不干扰,就连导航轨迹和通讯录列表也不会串台;极氪009则推出无痕模式,只要开启,下次用完所有临时记录自动清理,再也找不到任何使用痕迹,就跟从没进过一样;奇瑞更加大胆,把AI大模型装进本地端,让语音交互不用上传云端,从源头切断潜在风险,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硬实力比拼,而不是嘴炮营销噱头那么简单!
以前聊选购,大伙总盯着续航、芯片配置或者辅助驾驶花样,现在越来越多人第一句话就追问:“我的个人信息怎么保证?”风云T11刚开放预售时,好几个订单备注专门写明优先体验隐私保护,还有论坛老哥坦言,本来一直担心泄密从来不开语音助手,如今终于敢解锁全部功能尝试一把,这变化说明需求真的来了,也确实值得关注!
相关行业统计显示,今年下半年上市的新车型中,有超过60%都会高调宣传自家的“数据安全”亮点,比年初提升足足30个百分点。不少企业组建独立的数据安全团队,从设计阶段开始嵌入防护机制,也有选择跟专业网络公司深度合作定期查漏洞,就是为了堵死黑客可钻空子的每个缝隙。不过说白了,这场竞争归根结底还是靠技术真功夫撑起来,否则只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比如前文提到的手车互联“随销毁”,手机断开连接后,同步联系人短信提醒之类立即彻底抹除,不给留下任何蛛丝马迹;问界M9开启专属模式还能自动关闭外部摄像机录制,无论乘客还是路人,都不会莫名其妙成为镜头里的背景板。从这一点来看,以往人人忽略的小细节,如今成了一道绕不开的大考题——只要沾边智能网联属性,就没人能回避责任!
普通消费者其实最朴素诉求不过两个:享受科技便利,同时守住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这几年国内外各种政策法规不断落地,逼得整个产业链条不得不认真琢磨如何既创新又保底。但凡哪个厂家把用户当傻瓜,那迟早会栽跟斗!这一轮变化未必结束,但趋势倒是分明:以后谁真正懂得尊重客户数字权利,自然更容易赢下下一局比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