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烽火重燃:央视点赞、政策松绑背后城市管理的变脸故事

如果你一觉醒来,发现楼下的共享单车不见了,只剩一排鼻青脸肿的摩托车在风中凌乱地立着,不要慌,也不是最近流行骑马了,是摩托车终于熬出来一口气。你没看错,摩托车,咱中国人的旧情人,全国人民以前驱逐她如敝屣,现在却又突然爱得死去活来。这反转比渣男渣女的情史都精彩,“禁摩令”的老面孔刚走,摩托春风的腮红就扑满大街,连央视都开始热情歌颂你脚下的马达,仿佛世界末日也得让你骑摩托去瞧瞧长啥样。

摩托车烽火重燃:央视点赞、政策松绑背后城市管理的变脸故事-有驾

老话说得好,青春可以失去,理想可以迷茫,只有摩托车的出场顺序值得琢磨两下。在我们勤劳善良的人民心里,摩托车一直是那个“不登大雅之堂”的野孩子,吃灰、打架、飙车、名声像夜市小吃一样廉价。很多市民只要一听到“摩托车”三个字,就条件反射地把钱包藏好、裤腰带系紧,生怕下一个交通事故报道中的主角出现自家门口。

摩托车烽火重燃:央视点赞、政策松绑背后城市管理的变脸故事-有驾

作为一个见证过“禁摩令”铁腕出击和摩友流离失所的老年键盘侠,不禁想问——摩托车究竟欠了谁的钱?20年前“禁摩”的时候,说它扰民,说它危险,说它毁了城市形象,说得一套一套的。如今风向说变就变,央视突然正面表扬摩托,公安部门也跟着给政策撒糖。对比一下,不禁想替摩托车鸣不平:贵圈套路太深,前一分钟拉黑,下一刻点赞,搁老母亲都看不懂你们这变脸速度。

今年五月,央视重磅出场,前所未有地花八分钟时间给摩托车洗白。这节目比奶茶店打折力度都大,意思很清楚:摩托车不仅仅送快递、跑外卖,那些耍酷炸街的都是个别现象,现在它是“文化符号”,是“情怀载体”,是“社交名片”,已被时代温柔以待。你别说,央媒一开口,形势立马变了天,摩托突然有了户口本,不再是打工人的临时身份证。

摩托车烽火重燃:央视点赞、政策松绑背后城市管理的变脸故事-有驾

说起来,这几年摩托车保有量蹭蹭往上涨,全国一共快九千万辆,俨然一副“国家队选手再就业”的架势。你这不是说摩托车逆风翻盘了吗?以前嫌人家扰民,现在一个劲地夸,全国人民都要骑摩托上春晚了。

本来呢,这央视一说完,大家以为意思差不多就是“以后乱来要注意点场合”,没想到公安部比央视还大方,一口气推出三大利好政策,给老摩友们一整个脱胎换骨式宠爱。

第一,摩托D证的考证年龄放宽到70岁。以前60岁一刀切,直接让不少大爷老泪纵横,活了一把年纪,头发白了,心还躁动。这下好了,70岁可以考证了,爷爷奶奶集体回春,谁还说人老心不老?不用偷偷摸摸地藏电瓶车了,大方上路去炸街。

第二,摩托车上牌登记,“一证通办”,只要身份证,异地也能办手续。想当年,户口本、居住证、暂住证、证明你的证明,排队排到天荒地老,一套流程走下来,摩托梦直接变成考公梦。现在终于不用踏着月光和黄牛斗智斗勇了,身份证一掏,手续全搞定。省时省事,顺便还能监督一下异地黄牛是不是已经改行干别的去了。

第三,电子证照横空出世,你用手机刷个二维码就能证明自己是文明守法的小摩友。之前警察叔叔查车,左翻右找,行驶证丢家里,驾照压被单底下,现场表演“记忆赛跑”,每次查证就像拆盲盒。现在好了,掏出手机,警察和你一起自拍打卡生活,管理效率大大提升,连“老年机”用户都得开始学习“扫扫乐”。

地方上也不甘示弱,有些城市摩托车曾是“天生罪犯”,现在政策一变,老百姓骑上摩托进城,仿佛头顶光环。河南、青海、辽宁…… 一城接一城地解禁,看得摩友们摩拳擦掌,朋友圈晒车,发誓这辈子一定要用行动创造更多的噪音。以前家门口贴的“小广告”——“摩托违章举报有奖”,现在换成了“欢迎走摩托道”,简直像从地主家当长工苦哈哈熬成行业金凤凰,家族史值得写进作文范本。

但,人生哪有真圆满,摩托的春天虽来了点儿暖风,还欠一把柴火。政策“解禁”了,路还长着呢。你以为真“放飞自我”了,其实限制还多着呢。某些城市政策一边放宽,一边画地为牢,比前女友翻脸还快,刚刚说欢迎你回家,下一秒又限制你几点能骑,哪些地方能停,一贯以“道路安全”为由,把摩友的自由剪成碎末,扔给上帝拼拼图。

摩托车烽火重燃:央视点赞、政策松绑背后城市管理的变脸故事-有驾

说白了,“禁摩”这口铁锅,甩了这么多年,也不是那么容易丢下。很多城市管理者惯性思维,一提摩托就想起马路杀手,冷不丁就给你套上“交通隐患”“噪音扰民”的牛皮癣旧标签。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社会治安……摩托车全都认领,仿佛股市下跌房价暴涨都是两轮惹的祸。每次开会谈到“摩托解禁”,讨论现场必然鸡飞狗跳,积极分子点头如捣蒜,保守派翻白眼一千次,最后还是一地鸡毛,感情这和“单身税”一样,能不能收全看今天风往哪边吹。

咱摩友也不是省油的灯,现实版“速度与激情”全年无休。什么炸街、非法改装、飙车竞速,比警察叔叔都专业。那声音大得能把隔壁小朋友幼升小的希望都震碎。穿着黑皮大衣,戴着头盔不说话,沿街一路狂飙,仿佛大街就是《无间道》片场,摩托一响,交警心头发慌,阿姨大爷心跳加快。所以说摩托的“群像”,也是靠自家人一点点作出来的。你看见一个人抽烟,没理由全国禁止呼吸,但一有摩友“作妖”,全行业就背锅,这不公平我懂,但谁让你长得叛逆呢?

有的城市算通情达理,解禁以后动力满满,修专用道、搞停车位、安摄像头,全套服务。可还大多数地方,摩友基因还得自带“谦卑+敏捷+幽默”,那个前途,跟“中年转型”一样惨,明面上说支持,背地限制你99种方式,让你在人生路上摩擦摩擦、擦出火花自己暖。

其实想想,摩托这个命运挺有喜感的。以前是“二等公民”,现在摇身一变成“自由骑士”,媒体歌颂风露微光,政策撒糖明面里外。可现实没那么感人,禁摩、解禁、再禁摩、再暗放宽,折腾得比网恋还抽象。表面春暖花开,实际还是“留一手”,让你念念不忘。骑摩托像投胎,命好坏全凭城市管理者昨晚喝了几口闷酒。

不过话说回来,摩托的价值,远不止是一辆车的事。那是穷苦人为了生活通勤的马,也是多少人追风逐梦的青春象征。你说要开放人家的舞台,又哪这么容易?社会各方意见交织,摩友自己也难以自证“安全合规”,顶层政策一刀切容易,底层实际落实,却千难万难。你以为央视鼓与呼,公安部拍板定案,明天就能带头盔炸城里餐馆?还早着呢,现实终究不是电视台八点档。

摩托车烽火重燃:央视点赞、政策松绑背后城市管理的变脸故事-有驾

说白了,摩托车这个事,不欠你一个说法,欠你一身防护衣。政策能暖,安全得靠自己。摩友上路,既要稳住方向,也别忘了别人的恐惧和偏见。这年头,谁不是一边享受政策,一边打着小算盘?你看有人借着解禁拉投资,有人靠摩托产业吃饭,有人骑摩托飙人生巅峰,最后还是回头看看车座下有没有防盗锁管用。

摩托车烽火重燃:央视点赞、政策松绑背后城市管理的变脸故事-有驾

有时候我会想,等到哪一天中国城市和欧洲一样,摩托和自行车成为市民标配,没人再盯着你油门声苛责,是不是摩友就真的自由了?不过大概率,那时候大家可能又会怀念汽车被限行的年代,“幸福总在对岸”这话是真理。人有多大胆,政策就有多善变,摩托的未来,铁定比综艺节目还精彩。

摩托车烽火重燃:央视点赞、政策松绑背后城市管理的变脸故事-有驾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道理很简单。摩托算不上什么“大事记”,但它和我们的生活一样,充满期待和嘲讽。你觉得摩托春天来了,其实不过是立春,那倒春寒还在后面。世道风云变幻,摩托的命运和我们一样,活成一首反复横跳的奇葩诗。要真盼什么美好未来,不如给自己配一副护膝,别刚解禁就被人生的一个急刹摔跤。至于那些关于摩托未来的大论调,就像我腰上的肥肉——怎么念叨也消不下去,不如转头扫码买个头盔,踏实爽爽上路,实在不行,就地推车回家,一身狼狈也是风景。

摩托车烽火重燃:央视点赞、政策松绑背后城市管理的变脸故事-有驾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