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架构重塑与技术创新,上汽销量七连涨背后的转型密码

雨下得不大,却足够把车库地上的泥点涂开成一片。人行道上停着一辆智己LS9,车侧还挂着试驾标牌。旁边几个穿着白衬衣的人在比划着什么,一边翻着平板,一边对着车头指指点点。你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但能感觉到点子正在冒出来,像下雨天里黑色柏油上的气泡。

组织架构重塑与技术创新,上汽销量七连涨背后的转型密码-有驾
组织架构重塑与技术创新,上汽销量七连涨背后的转型密码-有驾

上汽销量七连涨的消息,在一众“无力吐槽”的汽车圈群聊里,显得比平常多了点情绪。不是夸张的“狂飙”,而是一种见惯世面的老手,站在码头边,看浪头一点点卷上来。33.8万辆,一个月同比增长34%,新能源贡献了76.4万辆,不玩数字魔法,实打实是行业平均增速的两倍。谁也不敢轻视这样的成绩——哪怕是同行的酒桌上,也得小心点喝,别喝大了说错话。

回头看上汽怎么做到这点,还真不是靠拍脑袋。2024年的大刀阔斧,乘用车部门一锅端合成一个板块。没了部门墙,少了扯皮的借口,也少了领导喝茶的时间。接着和华为一道,生生造出个尚界品牌。首款车华为ADS3.0系统捆绑,号称能无图导航,主打20万级市场。怎么说呢,技术噱头和定价的配对,跟调酒一样讲究——浓度太高容易“麻舌”,太低又失了格调。算是老牌车企新花样,给行业添点故事。

智己汽车也不消停,八月发了超级增程黑科技。LS6、LS9赶着三季度、四季度上市,LS9直接对标理想L9,第三代线控技术也给你安排上。对比以前靠堆料取胜的时代,现在是讲技术含金量的年代,主打一个“让技术说话”,产品经理的自信心估计快爆表了。

再把镜头拉到奥迪那里。新上的A5L Sportback,世界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燃油车。在豪华车市场里,能把技术升级玩成新闻点,说明BBA也开始发觉中国数字化的“魔力”。之前欧洲E5 Sportback纯电轿跑,还能比家门口的对手高价40%——中国搞出口,不再靠甩价单,多少有点“产业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味道。

海外市场的话,上汽算是“墙里开花墙外香”。MG在欧洲卖到18万辆,自主品牌里排第一。又不是只卖廉价,连操控和品质也有话语权。全公司170个国家都在发货,欧洲年销30万辆,美洲、中东五万的基础盘。中国车企卖到海外,已经不是“廉价即王道”,而是品质也能在西装革履中站稳脚。

看完国内市场,其实自主品牌这半年撑起半边天。151.8万辆,占总市场63.5%。五菱宏光MINI还在卖,但别克、荣威这些高端型号开始发力。下半年就有新车扎堆上市,传统车升级,电动化改造,主流的人设在变。别克至境L7如果捧出来,真能救个业绩;新凌渡L GTS、朗逸Pro也都挂了技术标签,谁敢说合资品牌就老化没救?

说到底,技术是底牌。上汽自己搞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自己全链条敲定。连合资、豪华品牌也得跟着上汽的技术路线跑。和大疆、地平线、华为联手,技术储备像厨房里的底料,没了就下不出锅。

这里要说个现实问题。十年转型路真不是说改就改的。组织架构重塑,和外部巨头合作,技术自研,像开外科手术,全程不能抖手。效率上,昔日“国企慢半拍”的标签,也逐渐撕下来。你可以说有政策层面的“保护伞”(谁没点背景),但真本事还得看谁扛得住市场的雨。

合资车企的焦虑,现实得像车间里的电子表。老车型一刀切换到自研三电系统,奥迪这类品牌也开始上中国造的技术。也许合资模式未来都得变:技术走在前,品牌做加持,中国本地研发撑后台。

销量的数据虽冷,藏着故事。终端零售256万辆,自主占比六成;新能源增速高于平均,说明市场在用钱包投票。海外高价不再稀奇,像智己L6在欧洲站稳四五十万的身价,不靠补贴,靠真本事。

话说回来,老牌车企新花样,既是压力,也是机会。上汽这种主动求变,得益于高层的底气和基层的执行力。要是哪天“红头文件”管不住人,也许故事又得重来一遍。

组织架构重塑与技术创新,上汽销量七连涨背后的转型密码-有驾

说点黑色幽默。汽车圈里,有种讲法叫:“厂家试图用高科技塑造卖点,消费者只想用高性价比碾压价格。”许多人其实根本不在乎你芯片用的哪家的,只要后排能睡觉、前排能导航、充电站别太远。但如果每次都靠便宜,谁还愿意做技术升级?技术真有用,但用起来能不能便宜点,恐怕是行业永恒头疼。

最后,简单收个尾。现在新能源赛道上,谁主沉浮?上汽这波算是基本盘很稳。但智能驾驶、海外高端、技术独立,到底能不能持续出新,真不好下结论。销量涨得欢,技术迭得快,消费者愿不愿意陪着一条道走到黑?如果你是买车的人,看着一堆新概念,是选择价格、品牌,还是技术创新?也许这个问题,今后几年还得不停追问,才知道答案到底在哪。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