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慕尼黑国际车展(IAA-2025)成为中国车企向欧洲市场 “秀肌肉” 的关键舞台 —— 德国媒体普遍认为,中国品牌虽尚未让本土车企陷入 “绝境”,但凭借电动化优势与快速增长的市场份额,正掀起一场 “德中电动车霸权争夺战”。
德国通讯社(dpa)指出,慕尼黑车展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多的中国参展商—— 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数据,本次共有 116 家中国企业亮相,带来多款重磅新车,涵盖比亚迪、小鹏、零跑、岚图、红旗、名爵(MG)、欧萌达(Omoda 奇瑞旗下)、Jaecoo(奇瑞旗下)等多个品牌。
代表性车型包括:
比亚迪 Seal Wagon(海豹旅行版)、Dolphin Surf(海鸥);
小鹏全新第二代 P7;
零跑 B05、B10;
极星(Polestar)5(注:极星为吉利集团旗下品牌)。
德国《商报》(wiwo.de)强调,中国车企的参展阵容 “几乎全是电动车”,与德国本土品牌形成鲜明对比 —— 宝马 iX3、奔驰 GLC 等电动旗舰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零跑汽车的展台因归属 Stellantis 集团(零跑与 Stellantis 有技术合作),曾被部分德国媒体误归为 “欧洲品牌”,侧面反映出中国车企与欧洲行业的深度绑定已开始模糊 “地域标签”。
德国《信使报》(Merkur.de)援引德国联邦汽车管理局数据称,2025 年 1-8 月,中国品牌在德国新注册车辆达3.5 万辆,虽在德国整体 187 万辆的市场规模中占比仅 1.9%,但较 2024 年同期近乎翻倍。
若加上吉利集团旗下的沃尔沃(Volvo)与极星(Polestar),中国资本控股品牌的市场份额直接突破 4%—— 这一数字已超过丰田(Toyota)与特斯拉(Tesla)在德销量之和。
从品牌表现看,名爵(MG)仍是中国在德国市场的 “销量冠军”:1-8 月新注册量超 1.56 万辆,凭借 “英国 heritage 标签”(MG 品牌源自英国)持续吸引欧洲消费者;而比亚迪的增长更为迅猛 —— 同期销量超 8500 辆,较 2024 年增长5 倍以上。
比亚迪德国业务负责人拉尔斯・比尔科夫斯基(Lars Bialkowski)明确表示,品牌目标是在德国实现 “年销至少 5 万辆”,但未透露具体时间表。德国行业分析指出,要达成这一目标,比亚迪需大幅扩张经销商网络 —— 目前其在德门店数量远落后于本土品牌。
数据显示,当前比亚迪在德经销商数量极少;名爵(MG)仅有约 150 个销售点;小鹏(Xpeng)更只有 35 家门店。而德国本土品牌的渠道优势堪称 “碾压”:大众(Volkswagen)有 700 家经销商,宝马(BMW)约 400 家,奥迪(Audi)近 300 家,奔驰(Mercedes)近 400 家。
德国《焦点报》(Focus.de)援引咨询公司 Berylls by AlixPartners 报告称,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售价远高于本土 —— 以同款车型为例,中国国内售价约 3.2 万欧元,在欧洲却需 5.6 万欧元,差价主要源于欧盟 25% 的关税、严格的环保合规调整(如电池回收要求)及更高的增值税(德国增值税率 19%)。
部分德国消费者 “对中国产品存疑”,保守派消费者仍对中国汽车的长期可靠性、售后服务质量存在顾虑,这种 “信任赤字” 需通过长期市场验证逐步消除。
分析机构 Inovev 指出,中国品牌的 “崛起速度值得警惕”,但德国车企在本土市场仍有 “不可替代的优势”—— 深厚的品牌积淀、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以及消费者对 “德国制造” 的天然认可。
宝马销售总监约亨・戈勒(Jochen Goller)在接受《图片报》(Bild)采访时表示,“每一次外来竞争都会推动德国汽车工业升级,从日本到韩国再到如今的中国,这种压力正是创新的动力”。
总体而言,德国媒体认为,2025 慕尼黑车展标志着 “德中汽车竞争进入新阶段”—— 中国品牌凭借电动化、智能化优势成为 “重要挑战者”,但要真正撼动德国车企的本土地位,仍需突破渠道、价格与信任三大难关;而德国品牌若不能加速电动化转型,“被进一步挤压市场份额” 将成为必然。
资料来源:2025 IAA
全部评论 (0)